CCER重启后,碳圈春天还在路上 36碳深度

发布日期:2024-09-19 23:18

来源类型:凤凰卫视 | 作者:申宥美

【澳门金牛版正版资料大全免费】【新澳开奖记录今天结果】【2024年新澳门王中王资料】【管家婆最准一肖一码】【新澳彩开奖结果查询】【2o24年天天彩澳门天天彩】【4949澳门免费资料大全特色】【2024今晚澳门特马开什么号】【2024年天天彩澳门天天彩2024年澳门】【2O24澳彩管家婆资料传真】
【494949澳门今晚开什么】 【2024新澳免费资料】 【澳门天天彩免费资料大全免费查询】

文 | 雪小顽

编辑 | 苏建勋

碳圈江湖,有关CCER的消息从未停歇。

CCER,也就是“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是碳市场上流通的一种交易资产。更形象来说,CCER与碳市场,类比于股票与股市。

由此不难想见,CCER作为碳资产,所蕴含的商业潜力和价值——想象中,这将成为一门极其性感的生意。

过去近一年,围绕着CCER,相关部门出台配套制度、官宣重启、发布两批新方法学、释放扩容信号……CCER一步接一步,脚印踩得密集、扎实,碳圈从业者也在持续等待更大的进展。

最新消息是,8月23日,国家气候战略中心发布了《关于受理自愿减排项目与减排量申请的公告》,标志着CCER申请通道正式开启。流程启动后,新一批CCER项目和减排量,距离走向碳交易市场越来越近。

什么类型的项目有可能变成CCER,以及如何变成,关键取决于“方法学”。

它像一份操作规范和指南手册,定义了CCER的项目类型、需要满足的条件(例如时间年限)、项目的开发设计和减排量核算等等。可以说,如果没有方法学,就谈不上CCER。

正因如此重要,每一次公布方法学,都会引发广泛的行业关注。目前,已经官宣的方法学包括六类:造林碳汇、‌并网光热发电、‌并网海上风力发电、‌红树林营造,以及煤矿低浓度瓦斯和风排瓦斯利用、公路隧道照明系统节能。

这些共同构成了CCER重启后的最新一批项目,随着申请通道近日开启,它们将成为碳市场上的交易增量。

曙光在望,我们和三位碳圈人聊了聊。他们来自具有行业代表性的企业和投资机构,长期关注碳领域,具有资深的一线从业背景。他们都走过了近年来碳行业的真实历程,在碳市场里掘金、沉浮。

36碳从中了解到,目前CCER的购买需求,绝大部分来自控排企业,以火电厂为代表。背后的驱动力是为了强制履约。

买方画像清晰,而作为潜在商品的新CCER,情况相对复杂。

从类型来看,光热发电和海上风电这两类项目主要掌握在大型国有企业手中。相比之下,民营企业的市场机会更多在于造林碳汇、煤矿低浓度瓦斯,其余两类的减排体量较小。

目前的CCER,还是一门“小而美”的生意。行业人士对项目投资收益的态度,也颇为谨慎,口中的高频词是:风险、不确定性。

言谈间可以感受到,业内对CCER有一点落差感,但更多是期许——未来碳市场的水还可以更宽,鱼还可以更肥。

真正属于“卖碳翁们”的春天,还在赶来的路上。

以下是他们的自述,文本经整理:

“新方法学终于来了,但来的不是我想要的”

某碳资产管理公司 从业者

全国碳市场对CCER的需求,虽然一直存在,但新政策的结转要求可能导致配额才是主要交易产品,CCER次之。

现在流通的CCER也都是存量项目。市场重启和新方法学公布之后,新的项目和减排量都还没完成签发流程,减排量一吨都没出来。

前段时间才公布第一批审定核查机构(DOE)名单,相当于刚把裁判员选出来,比赛还没正式开始。

在已经公布的6类方法学(4个正式发布,2个意见征求)中,并网海上风力发电和并网光热发电,这两类项目和减排量基本掌握在电力行业的“五大六小”手里,且投资门槛很高,只有大型国企能投得起。

海上风电和光热发电原本就是各大发电集团的主营业务,对他们来说,相当于我原来就是卖汽车,重启后开发成CCER无非是多加个型号,不需额外投入。

现在市面上最常规的项目也是新能源类,它们的减排量计算更标准化,认证过程更快。重启之后项目量没有太大变化,因为全国海上风电和光热发电的项目总量就那么多,一张表就能列出来了。

7月21日,2024中国碳市场大会、第八届气候行动部长级会议在武汉召开。图源:视觉中国

市场上CCER的购买方是以控排企业为主。不管中间经过哪些业务形态,过手多少家碳资产公司或者金融机构,CCER流向的终端就是火电厂,为他们补上配额缺口或者是置换。

至于通过购买CCER去完成碳中和声明的自愿购买行为,有,但是很少。因为还有像VCS、黄金标准、CDM等其他碳信用产品一样使用。

实际上,办一场碳中和活动也用不了太多减排量,绝大部分的购买需求还是来自控排企业,也就是火电厂。他们手里还掌握着新能源类减排项目,为了履约去买CCER,都是内部消化,大概率不会参与到市场中交易出去。

第一批方法学刚出来的时候,造林碳汇的开发热度很高。各大林场都有很多碳资产公司的人频繁找上门,因为造林碳汇是这类民营公司能有机会拿下的项目。林业比较传统,大多没有自己的碳资产团队,想开发CCER的话需要对外招标。

我和林业系统的人交流过,业内都认为相较于过去,造林碳汇新方法学的条件更严苛了,项目门槛更高。

这意味着项目覆盖面会收窄,未来能进入全国碳市场的造林项目不会像以前那么多。再加上市场重启后过了这么久,新的CCER碳汇一直没出来,大家态度更冷静了。

从碳资产开发的业务上来说,国央企和民营公司都有,大家在不同的生态位,做不同的生意。

各大发电集团都有自己的碳资产管理公司,他们主要忙活自己集团内部的项目。民营碳资产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大,毕竟项目资源有限,业主很多都是大企业,不缺人不缺钱,对CCER开发会比较谨慎求稳,招标门槛都设得很高,民营公司不是靠低价就能中标。

正因如此,最新的两类方法学出来之后,从业者们的心情都比较复杂——等了太久了,感觉憋坏了,大家在朋友圈刷屏。

至于这两类新项目,大家对煤矿低浓度瓦斯不觉得意外,但没想到会有公路隧道照明系统节能,主要是它的减排体量不算大,又分布得比较分散。

圈内人的整体感觉就是,新方法学终于来了,但来的不是我想要的。

想入局CCER,不能光看贼吃肉,不看贼挨打

妙盈科技高级副总裁 海舟

第二批CCER方法学刚公布时,圈内人都觉得“千呼万唤始出来”,觉得可以在这个市场中大赚一笔,但大家有没有想过这其中的风险?

煤矿低浓度瓦斯方法学的出现是在我们的预料之内,因为过去两年,全球范围内瓦斯利用的关注度非常高,但公路隧道照明系统节能方法学让我们有点意外,因为它的减排体量相对小一些。

7月30日,生态环境部发布第二批CCER方法学的公开征求意见稿。生态环境部官网截图

早在几年前,妙盈科技就已经专门成立了碳资产开发团队。当时国内CCER还处于暂停状态,业务主要面向海外VCS和GS类项目的国内业主,做项目开发和变现。同时基于我们对项目质量、额外性的判断,也会储备一些国内项目,暂时先不开发,计划等到CCER重启以后再做后端开发。

国内现存的瓦斯项目加起来大约有40个左右。这些项目原本并不是为了CCER开发,绝大部分是为了给煤矿提供额外的热源,以及用作配套发电,更多是以综合能源利用的形式获得收益。

新一批方法学公布以后,这些项目可以通过CCER获得一份额外的收益。这是一个存量的机会,不需要做设备更换和额外投资。

CCER重启和新方法学相继出来之后,周围有很多朋友问我:现在是不是一个入局投资的好时机?我觉得还是要保持谨慎的态度。不能光看到贼吃肉,没看到贼挨打。

圈外人可能不太了解其中的不确定性。举个例子,CCER重启之前,国际和国内上的项目,整体通过率只有30%左右。

这意味着,投进去的钱有70%的概率可能会打水漂,因为连签发流程都无法通过。当然,通过率低是以前的情况,那时候行业鱼龙混杂,操作不够规范。如果找专业团队做的话,成功率会高很多,但依然不排除有开发失败的可能性。

即使项目成功开发了CCER,收益来源也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如果项目的收入单纯依靠政策驱动,且唯一收入来源碳价的话,尽管我们长期对碳价看涨有信心,但短期的价格波动会带来项目收益风险。

所以要把CCER作为项目的补充收益来源,才能降低风险。对投资者来说,项目额外有其他的收入来源,也能确保万一CCER开发失败,前期投入资金也不会完全打水漂。

比如前面提到的煤矿低浓度瓦斯利用项目,收益不仅来自CCER,还有其他的供热、供电收益,甚至会有一些地方补贴。但不同项目之间,收益渠道也有很大差异,比如南方的煤矿不需要额外热源,供热这部分收益就拿不到。投资方需要判断项目的各类收入是不是都能拿满,实现收益最大化。

有的项目可能还需要额外的设备投入。像在一些瓦斯项目里面,对汽轮机发电机组的投入也有大几百万元,整体算下来ROI会被拉低。我们之前做过测算,如果仅仅依靠CCER作为唯一的项目收入,投入这样一台大型设备,真正的投资回报周期可能要拉长到6-8年。

大家只看到光鲜亮丽的一面,但忽略了项目在投建和运营过程中也有很多风险,比如煤矿的安全性和运营成本。尤其是运营成本,每年需要持续投入,算下来综合收益率肯定会被拉低。

毕竟很多项目是实打实的工厂或者能源电站,投资方需要找到合适的运营方,确保项目能按照投资模型去落地。从模型到工厂实际落地,这中间往往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除了运营成本,再加上跟项目业主的分成、外雇碳资产开发公司的成本,整体算下来,投资方最终的收益可能被压到只有50%了,ROI不断被压低。

另外,林业碳汇和红树林方法学考虑到碳汇量的非持久性,引入了风险扣减率,对实际签发的CCER又分别打了9折和95折。

目前国内自愿碳市场背后的购买需求,是靠政策强驱动。CCER更多还是一个刚需市场,背后的需求是履约,国内CCER中有80%-90%是被控排企业吸纳了。

控排企业为了提升履约的性价比,会选择能够满足最低履约门槛的项目。按照规定,控排企业每年排放量的5%可以使用CCER抵销。

CCER的价格比配额略低,控排企业如果有配额缺口,大概率会优先考虑购买CCER。即使没有缺口,企业也有置换套利的空间,把多余的配额卖掉,再转向买入低价的CCER,赚价差。这也保障了整个CCER市场的活跃度和交易量。

在CCER重启之前,其实客户会有所顾虑和存疑,因此配合度和投入度没那么高,主要担心政策不明朗、收益测算划不来。

但去年底CCER市场重启,以及新方法学陆续公布之后,我们在对接客户和合作伙伴的时候也发现,大家更关注也更认可这件事了,减少了很多前期的市场教育工作。妙盈科技的碳资产开发业务量有所提升,今年签约项目比去年翻了两到三倍。

现在CCER是小而美,期待更新更广的方法学

凯辉基金合伙人 赵晶

凯辉基金于2020年就开始重点关注碳中和转型中的投资机会,在碳领域陆续看了上百个项目,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做碳核算,就是把碳账算清楚;二是做碳资产开发。

在经过对上百家公司的评估和考察之后,我们最终决定投资其中的两家公司。

一家专注于碳盘查和核算业务,帮助企业或组织计算和管理其碳排放;另一家是做碳资产的数字化开发服务,是一种将数字技术与碳市场结合的技术工具型项目,以增加碳资产的增信和降低履约风险,主要面向下一代碳排放方法学的开发和应用。

2021年前后,这类公司的融资逻辑更接近企业服务领域,也就是说,它们的商业模式类似于SaaS类型的公司,投资者更多地将它们视为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的公司。

然而,我们逐渐意识到,这类项目的增长和成功实际上更多是受到监管政策的驱动,而不是单纯的市场需求。这意味着,这些公司未来的发展将具有更多的不确定性,完善的碳市场将是企业长久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

目前,CCER在强制碳市场中最大的作用是帮助企业履行其减排义务,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相比之下,自愿减排市场存在较多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因此在投资时,我们更关注强制碳市场中的系统化交易所蕴含的机会和潜力。

图源:IC photo

碳交易与其他领域有所不同,因为碳排放看不见、摸不着,需要依靠非常强的信用支撑才能够保证市场的正常运作——信用是碳市场的核心要素。为了确保各个环节碳数据的准确性、完善性、安全性和不可篡改性,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基于这个逻辑,我们更关注那些能够赋能碳行业的数字化技术,例如区块链和AI。这些技术在其它行业领域已经有广泛的应用,我们认为它们在碳市场中的应用尤其需要,属于刚需,并且具有更大的应用潜力。

CCER的发展非常需要公开透明的机制以及科学的、可持续的方法学,这不仅包括开发过程中,还涉及开发之后的数据收集、存证和核查。

这些都是CCER面临的核心挑战,只有当这些问题得到有效解决,CCER才会被广泛的接受,市场认可度和交易活跃度才会进一步提高。用数字化工具来解决这些问题,是我们在投资时重点关注的方向。

从已经公布的两批方法学来看,当前公布的CCER方法学是相对传统的小众项目为主,这种“小而美”的模式更多是为了刺激市场的参与度,先让这个市场先转起来,同时通过这些项目进一步验证所采用的方法学。

CCER刚刚重启,用这样的方法学来测试市场反应,以逐步激发市场的活力无疑是不错的选择。

在已经公布的六类方法学中,虽然市场化主体有较大的参与空间,但这些项目的技术要求和难度也相当高。例如,第一批方法学中的海上风电项目,需要非常高的技术水平和大量的资金投入,这样的项目更适合大型国有企业(“五大六小”)来运作。

相比之下,第二批方法学的门槛相对较低,更贴近普通企业的能力和需求,民营企业更容易参与,进一步扩大了市场的参与度。

当然,我们期待的是下一代方法学,尤其是在可再生能源领域,更普惠的领域,让项目覆盖范围更广、规模更大、市场化程度也更高。

我认为,下一代方法学正在酝酿过程中,它们不会再基于传统方式,而是会开拓新的领域和方式。

未来的CCER方法学将更具创新性和包容性,会扩展到更多的领域,变得更加普惠,真正发挥CCER在碳减排贡献的调控能力,让绿色权益能够真正落到实处,让更多的企业和市场主体能够参与进来。

目前进入碳市场仍然是一个不错的时机,市场中的机会一直在,区别可能只是这些机会是系统性的大机会?还是一些阶段性的机会?

在前两批方法学中,更多的是“小而美”的投资机会。随着市场的逐步成熟,方法学的扩展和升级,未来会有更大的投资机会。

在国家提出3060双碳目标之后,碳行业的从业者们一度觉得自己终于迎来了机会。但现在看来,自愿减排市场其实并不像预期中的那样稳定,操作起来也较为困难。

这种现实情况与碳行业从业者的期待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我们也理解在行业逐渐成熟的过程中,必然会经历一些波折和挑战,我们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大家都在等待全国统一碳市场的进一步扩容,伴随着欧盟CBAM的进一步落实,我们的碳体系需要尽快纳入全球碳交易体系,真正提高我们碳市场的深度和广度。

只有到那时,才会迎来属于碳行业的从业者们真正的春天。现在,我们仍然在前进的路上,我们还在等……

都暻秀:

5秒前:从模型到工厂实际落地,这中间往往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Linnertorp:

1秒前:CCER刚刚重启,用这样的方法学来测试市场反应,以逐步激发市场的活力无疑是不错的选择。

Angus:

4秒前:我认为,下一代方法学正在酝酿过程中,它们不会再基于传统方式,而是会开拓新的领域和方式。

李孝利:

3秒前:曙光在望,我们和三位碳圈人聊了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