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的诸葛亮学家,正在研究用不限量可乐击败曹魏

发布日期:2024-09-19 23:13

来源类型:上游新闻 | 作者:能年玲奈

【澳门金牛版正版资料大全免费】【新澳开奖记录今天结果】【2024年新澳门王中王资料】【管家婆最准一肖一码】【新澳彩开奖结果查询】【澳门今晚必中一肖一码362期】【4949澳门免费资料大全特色】【2024今晚澳门特马开什么号】【2024澳门六开彩查询记录】【2O24澳彩管家婆资料传真】
【494949澳门今晚开什么】 【2024新澳免费资料】 【正版澳门管家婆资料大全波币】

如果能穿越,诸葛亮唯一想带回三国的东西,肯定是知乎。

可能你不信,尽管三国历史已过千年,但在知乎,却始终有这样一群朋友对诸葛亮北伐之战念念不忘,甚至不惜动用自己寒窗苦读得来的知识再次绞尽脑汁,为亮兄研究——

如果给蜀军提供不限量的可乐,诸葛亮能否击败魏国

别笑!

尽管问题看似荒诞,但在快10w人的围观之中,关于可乐击败魏国的答案,却是一个赛一个的“一本正经”。

要不是我支持百事可乐看清楚了题目,差点就被这波可乐一统三国的妙计给看热血了。

你永远想象不到,知乎er们回答问题的脑洞有多大

要说这无限量可乐到底该如何拿来击败曹魏,这问题若问诸葛亮,诸葛亮可能会觉得你吃饱了撑的。

但你要是问知乎认证答主@柯西,这位中央财经大学的硕士,你可算是问对路子了:

从炼糖打经济战、到把塑料瓶变废为战场之宝、再到将可乐包装成天赐圣物来为全世界输出价值观....你能想到一切从经济学角度用可乐一统三国的路子,柯西都已经替诸葛亮做好了打算。

谁说可乐是垃圾食品?在经济学大佬眼里,这明明就是市场硬通货:

类似的放飞三国脑洞,知乎上还有一百多个五花八门的问题:“如果有不限量的肯德基/卫生纸/詹姆斯邦德,诸葛亮可以击败曹魏吗?”而这些问题的回答里,更时不时能捕捉到各路大佬的专业分析。

所谓知识就是力量,而在知乎,知识更是一切提问脑洞能够放飞的力量之源。

如果不是真心喜好地理这门学科,我想正常人应该都不会去想玉皇大帝到底住在平流层还是对流层:

同样,如果不是真心了解地理这门学科,我想正常人更是回答不出玉皇大帝到底在平流层还是对流层这种玄学问题:

然而知乎答主@龙牙 和@球村冷知识,却愣是用短短2分钟的科普视频,就把玉皇大帝的家庭地址给闹明白了。

想要弄清楚玉皇大帝住哪一层很简单,龙牙提示大家只要先弄明白神仙的飞行姿势就可以:为什么国外的神仙都是横着飞,而中国神仙却都竖着飞?

这个问题看似无关紧要,实则是解题的关键步骤:

听龙牙继续讲解,我才知道,原来横着飞的神仙一般都在平流层:

因为他们横着飞,其实是功夫不到家的一种体现。因为横飞对应的是飞机模型,对流层又是一个常有气流颠簸的空段,一旦颠簸破坏了飞行器的某个零件,那无论是飞机还是神仙,都可能直接面临坠毁的悲惨结局。

所以为了能再活五百年,横飞的神仙呐,那肯定要选择一个气流比较稳定的地方飞行,那正是平流层:

而竖飞的神仙就比较chill了,他们更懂如何驾驭气流,所以对流层对他们来说非但不危险,反而是一种轻松惬意的飞行冲浪活动:

理由是对流层里的颠簸气流,主要都是上下对流。

神仙竖着飞,那感觉就和坐升降电梯似的,只需要佐以小小神力就能一飞千里。以像玉皇大帝这种神仙食物链顶端的人物,必然是遨游在对流层的飞行大家:

而一些更“飞”的提问里,还有人脑洞已经彻底离开大气层,飘向了外星:

在不考虑其他附加因素的情况下,吃一小勺黑洞会怎么样?

第一眼看到这个问题,我内心是非常敬佩提问者的:这得是有多么坚定的美食梦想,才能连命都不要了想吃黑洞啊?!

而看过科普作家@科学有故事汪诘 的回答后,这种敬佩之情更加浓烈了。

考虑到黑洞本身存在巨大引力的问题,所以哪怕是一口就能吃掉的袖珍黑洞,等端到你面前时,其实问题也会变成:你凝视着黑洞,但黑洞其实早都想好了该怎么吃掉你。

所以几乎不会有给你反应的时间,下一秒你就会被扯入黑洞之中,开始体验死亡如何缓慢降临在身上:

如果你吃的是配方最简单的黑洞——里面除了质量啥也没有——那你会在黑洞入口的一刹那,便感到时间开始无限放慢,紧接着视野会渐渐变成一片血红。别惊讶,这不是恐惧带来的幻觉,而是黑洞附近由于引力而扭曲的时空。

而遗憾的是,从理论上说,你只有吃到了奇点,才算吃到了黑洞。而现实是,你还没靠近奇点,就会被扭曲的引力撕扯成碎片:

尽管吃一口黑洞的结局很悲伤,但在讨论如何吃黑洞时的氛围,却是异常欢乐。

虽是开脑洞,但知乎er的脑洞却都格外“硬核”,飘忽是表象,基于各个学科的基础知识展开联想才是内核。

如果说知乎er的脑洞是黑洞,那么我想“知识”,正是大家提问时的“奇点”。

同理,在回答知乎er各种脑洞或者无关脑洞的问题时,答主们的思路,就更加硬核了。

看过知乎答主们的硬核回答 我像是进修了一趟家里蹲大学

小时候我特别喜欢看《十万个为什么》,因为对于一个孩子而言,世界对我来说始终是一个巨大的解谜游戏,好奇心正是带领我看清世界最好的伙伴。

而长大后,尽管我感到失望《十万个为什么》里并没有十万个为什么,但幸运的是,我的好奇心从未消失过。

这是我喜欢看知乎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这儿的答主,总是会用最谨慎、认真的态度,来对待提问者的好奇,无论这些好奇着不着边际:

比如像“为什么还不开挖秦始皇墓”,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可以用一句“技术不到位”就概括完毕。

但看到考古专业答主们的回答后,读者得到确是一段跌宕起伏、令人扼腕叹息的精彩历史故事:

原来,之所以强调技术不到位时不能随意开挖陵墓,是因为曾经考古历史上就有过这么一段无知造成的惨痛教训。

定陵,也就是明代万历皇帝的陵墓,它是新中国成立后唯一一座由考古学家主动发掘的帝王陵墓,但由于当时考古队员们缺乏经验,所以很多文物挖出来后都遭到了破坏。

最先被破坏的,是定陵中出土的丝绸。队员们有人建议把它放进浆糊里,有人在建议把它像古画一样裱起来,但遗憾的是,这些丝绸最后全部都因为保存不当而腐化了。

当中的原理,主要是因为墓葬是缺氧环境,出土后接触新鲜空气后极有可能会发生氧化反应:

比如马王堆汉墓里出土的藕片,就是接触口空气后立马氧化了

还有定陵里的棺椁,也因为当时种种原因而被“遗弃”在了山谷中再无下落音讯。

在答主糅合干货的故事解说下,如今我不但是字面上理解了为何秦始皇陵墓不能现在开挖,更是在情感上,对未来能够挖掘帝王陵墓有了许多期待。

不但是能够结合历史故事让回答尤为生动,在针对一些看似无解的问题中,知乎答主也都往往能用硬核思路找到破题之道。

比如“苏炳添和博尔特差距还有多远”这个问题,看似没法比,因为短跑素来有人种论限制之称:

但在严谨分析博尔特和苏炳添的运动数据后,知乎答主@chenqin 却发现,实际上苏炳添实际真有可能打破博尔特在短跑界塑造出的神话。

他分析了近年来博尔特和苏炳添二人多方面的数据,发现博尔特从25岁后便走起了下滑趋势,而苏炳添却从20岁后,一直呈现上升趋势。

这背后的原因,既和苏炳添天赋有关,也和多年来跟随苏炳添比赛实况做研究的运动学者们有极大联系。

正是因为他们做出了一篇又一篇优化苏炳添跑步战术的论文、为苏炳添指定了更科学详细的训练计划,苏炳添才在这几年间成绩持续提高,而没有受到年龄的影响。

用数据讲述事实,科学打破偏见,能做到这两点的答主,在知乎才能真正受到知乎er们的瑞斯拜:

怀揣这份严谨,知乎答主们在回答问题时如果遇到拿捏不准的时候,更是绝对不会吹牛。

比如在被问到“是否能够预测未来三年疫情走向”时,答主@拍照稀烂帮帮主 直接就说了实话:“病毒演化是一门历史科学,咱们回顾历史总结经验还不多,强行搞预测那就是上头了。”

精准预测三年内疫情走向是不可能了,现在全球范围内都没人敢说自己能够预测这玩意。

但秉持着“有问必答”且认真负责的态度,@拍照稀烂帮帮主 还是选择从其他角度上,回答了这道难度系数五颗星的问题。

依旧是知乎答主三件套:数据、分析、结合历史,帮主在查阅各种国内外资料后,还是总结出了几点大方向上的可能性:

比如未来病毒可能会让免疫系统战斗力更弱、出现更多疾病表型、以及可能会更频繁跨物种传播病毒等等...

由于大佬的分析过于专业,当中数据院办实在是一两句话概括不清楚,所以感兴趣的狗友们可以直接去原回答下学习一波:

当然,不只是这些多少有些遥远的问题,那些日常生活中更接地气的问题都能得到知乎答主们的专业解答。比如在选购枕头时,我就翻到了知乎医学话题优秀答主@孙悦礼 的详尽回答。

这位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骨伤科学专业博士在测评时,用了一台1500万的医疗设备和150万的工程设备,动用了核磁共振技术,从多个不同维度,给7款枕头做出了极具专业性的测评。

原本只是想找一些参考的我,压根没想到有人会“大动干戈”整出这么专业的测评,只能说不愧是专业博士。

而当我只想简简单单嗦个螺蛳粉,也能在知乎上翻出无数个堪称“丧心病狂”测评螺狮粉的回答。

为了发自内心挑选出究竟哪款螺狮粉好吃,答主们不是亲自把柳州本地的螺狮粉吃一遍、就是一口气买下112包不同品牌的螺狮粉,全部吃吃吃到底,来选出最好吃的六款:

看答主们测评时,我几乎是隔着屏幕就感到了测评现场那股“浓郁的香气”。

但看着答主们依旧个个脸不红心不跳的大吃特吃写测评报告,我只能说:知乎测评答主,真是个个都堪称科研型测评人才。

但也正是本着这种“科研测评”精神,所以在各自营销套路充斥的购物世界里,知乎让我更加理解什么叫做“干货帮你省钱,知识就是金钱!”

说了这么多,用一句话总结我这么多年在知乎的划水心得,那便是:“逛知乎时间长了,碎片知识加起来真就和读了一次家里蹲大学差不多。”

纵观整个知乎,无论是提问者们擅于围绕专业知识开脑洞、还是回答者们更是会从各自专业的角度来通俗回答问题,这背后所体现的,是每一个社区用户都对知识有着发自内心的好奇与尊重。

前不久,知乎发布了2021年第三季度财报,其中披露知乎的月活跃用户已经达到了1.01亿,首次突破一亿大关,上亿人无处安放的好奇心都有了归宿。此外,活跃在知乎的答主规模超过5300万。

不仅是社区里创作者数量在上升,在内容数量、质量上,知乎也实现了明显增长:至今知乎已经有累计4.59亿的内容量。

当中许多回答不仅优质,还具备重要的时效性,比如河南暴雨时,答主@甄昊元 编写的《暴雨自救手册》就曾引发过全网关注还被央视点赞:

这些热爱创作的人,在知乎上尽情分享自己的知识、经验和见解,从离奇脑洞到独特体验,从硬核解读到生活参考,从付费咨询到内容带货,这些获得感内容除了大开我们的眼界之外,在生活场景中,也提供了切实的帮助。这些知乎答主不只是观察者,更是解题人,是生活里最酷的那批人。

也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下,直到今天,在互联网汪洋大海之中,知乎都始终坚守着一块属于自己特色的“干货阵地”。

如果说知识是精神的食粮,那么我想说,知乎,无疑是丰富我和小伙伴们日常生活,给予我们精神获得感的“秘密花园”。作为一个知乎用户,我也希望能在知乎持续看到更多这样的精神食粮。

何明兰:

6秒前:同样,如果不是真心了解地理这门学科,我想正常人更是回答不出玉皇大帝到底在平流层还是对流层这种玄学问题:

碧昂丝·诺尔斯:

5秒前:精准预测三年内疫情走向是不可能了,现在全球范围内都没人敢说自己能够预测这玩意。

贺昱凯:

7秒前:同理,在回答知乎er各种脑洞或者无关脑洞的问题时,答主们的思路,就更加硬核了。

马丁·皮罗杨斯基:

6秒前:这些知乎答主不只是观察者,更是解题人,是生活里最酷的那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