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诸葛亮明知失败,为何还要频繁北伐?

发布日期:2024-09-19 15:17

来源类型:科普中国 | 作者:格拉汉姆·诺顿

【澳门金牛版正版资料大全免费】【新澳开奖记录今天结果】【2024年新澳门王中王资料】【管家婆最准一肖一码】【新澳彩开奖结果查询】【管家婆一码一肖资料免费公开】【4949澳门免费资料大全特色】【2024今晚澳门特马开什么号】【澳门天天彩资料正版免费特色快8】【2O24澳彩管家婆资料传真】
【494949澳门今晚开什么】 【2024新澳免费资料】 【二四六香港管家婆生肖表】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家,曹魏占据中原,蜀汉偏居一方;曹魏人才鼎盛,蜀汉人才匮乏;曹魏人口、兵源远胜蜀汉,蜀汉因连年征战而不堪重负。可是作为执政蜀汉朝政的诸葛亮却屡次兴兵北伐曹魏,以弱伐强。莫非他迷信自己的军事才能,认为可以回天?其实不然。

早在隆中对中,诸葛亮就曾经指出北伐的前提是“天下有变”。问题是诸葛亮北伐时,“天下有变”的情况并没有发生。也就是说,在诸葛亮看来,只要不出现曹魏政权自行土崩瓦解等奇迹,北伐就难以成功。既然诸葛亮自己都不相信北伐能成功,那么他为什么非要北伐呢?

首先,蜀汉政权自称正统,却偏安一隅。来看下《三国志》,在《魏书》中第一篇是《武帝纪》,写曹魏创始人曹操的,本纪是写帝王的;在《吴书》中第一篇是《孙破虏讨逆传》,也就是孙坚、孙策的传记;可是到了《蜀书》中,开篇却不是开国皇帝刘备的传记,而是《刘二牧传》,就是割据益州的刘焉、刘璋父子的传记。这样一来,《三国志》中刘备父子的格局不但无法与曹魏相比,较东吴也差了许多。

问题是《三国志》的作者陈寿为什么要这么安排《蜀书》的格局呢?西晋承袭了曹魏,陈寿在西晋为官,自然要按照西晋的观点奉曹魏为正统。但是把刘焉父子放到刘备父子之前,这是为何呢?陈寿曾为蜀汉官员,是蜀地著名学者谯周的学生。他很了解当时在蜀汉政权内部许多人的态度。在许多蜀汉官员看来,你蜀汉自称正统,你怎么就偏安一隅呢?就算你刘备父子有汉朝皇室血统,但之前统治益州的刘焉父子也有皇室血统。所以在许多蜀汉官员和蜀地百姓心中,刘备父子不过是取代了刘焉父子,成为新的益州割据势力而已,将来时机成熟了,还是会被中原王朝平定的。

作为蜀汉执政者的诸葛亮非常重视这个问题。所以诸葛亮自己也说:“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就是说,在诸葛亮看来,解决蜀汉政权自称正统却偏安一隅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北伐曹魏。

其次,诸葛亮名为丞相,也要掌握元帅之权。诸葛亮年轻时,自比管仲、乐毅。管仲掌握相权,乐毅是带兵的将领。所以诸葛亮的理想是丞相兼任元帅。可是刘备留下的托孤棋局却与诸葛亮的想法不一样。《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先主病笃,托孤于丞相亮,尚书令李严副。”《三国志·李严传》记载:“先主病笃,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根据这两段记载,我们可以看出,在刘备的托孤大臣中,李严为诸葛亮副手,诸葛亮是丞相,但是刘备属意的元帅是李严,不是诸葛亮。

那么如何才能实际上兼任元帅,牢牢掌握蜀汉兵权呢?办法就是率兵北伐曹魏。刘备去世之后,蜀汉内部有两大矛盾。一方面诸葛亮与李严的矛盾。当时李严占据江州,镇守永安的陈到也归李严统领。在蜀汉内部,形成了诸葛亮与李严分别掌握的两支军事力量。在和平的环境下,这个矛盾是很难解决的。诸葛亮以北伐为名,将李严调出江州,最后解决了李严的问题,实现了蜀汉在军事上的统一。另一方面,益州籍官员与荆州籍官员的矛盾。诸葛亮本人是荆州籍女婿,属于荆州派的实权人物。荆州派得势,必将会引发许多益州籍官员的不满。而蜀汉地处益州,兵员和吏员必然以益州本地人为主。所以在诸葛亮看来,益州本地人是不好得罪的,而北伐中原,则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益州的内部资源。这样一来,既可以让益州的民力为其所用,又可以将矛盾焦点从内部引向外部。

还有就是诸葛亮的身后名。管仲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乐毅辅佐燕昭王打败齐国。掌握蜀汉朝政后,诸葛亮就开始想一个问题,如果成不了管仲、乐毅,那么历史会如何评价自己?自己的定位在哪里?想来想去,诸葛亮意识到,如果他成不了管仲、乐毅,那就要成为一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名垂千秋的忠臣。在这个目标的指引下,诸葛亮屡次北伐,最后病卒于军中。他也确实被后来的封建帝王树立为忠臣的楷模。

诸葛亮忠于刘备,张飞、赵云也忠于刘备,封建帝王们为什么不树立张飞、赵云为忠君楷模呢?封建帝王们看中的不是诸葛亮忠于刘备,他们欣赏的是诸葛亮忠于刘禅。张飞、赵云忠于刘备,周瑜、鲁肃忠于孙权,但是刘备和孙权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一代英主,刘禅明显不是。关于刘禅傻不傻,这个问题有争议,但是后世的封建帝王们更关心的是刘禅的公众形象。刘禅的公众形象怎么样?他是亡国之君、一代庸主,“阿斗”这个词成了没出息的代名词。

封建帝王们的算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封建王朝是通过皇位继承制来保证权力的传承,但是这一制度保证不了每代皇帝都是英主。所以难免出现刘后主(刘禅)、陈后主(陈叔宝)、李后主(李煜)这样的庸主。其二,在许多人心中,刘禅可以说是一位没出息的帝王,诸葛亮却对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了刘禅家族的帝业付出了自己毕生的辛劳。

封建帝王非常欣赏诸葛亮这一点,他们把诸葛亮树立为天下读书人的楷模,意在告诉读书人,无论皇帝是英主还是庸主,是明君还是昏君,臣子们都要像诸葛亮那样无条件地忠君,以此来压制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并以此来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秩序。比如,康熙皇帝讲:“诸葛亮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人臣者,惟诸葛亮能如此耳!”乾隆皇帝也说:“诸葛孔明为三代以下第一流人物,约其生平,亦曰公忠二字而已。公故无我,忠故无私,无我无私,然后志气清明而经纶中理。”

正统之争、兵权之争、身后之名,是促成诸葛亮北伐的三大要素。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孔明杰出,亦非完人。

那么,诸葛亮北伐为何失败了呢?这里面的原因有很多,最关键的原因不是用兵,也不是诸葛亮、司马懿、曹真等人的个人能力,而是人心向背。有人会问,兴复汉室难道不是人心向背?不是。天下大乱的东汉末年,百姓经历了无数次残酷的战争,非常渴望和平,而诸葛亮北伐中原,让许多人对诸葛亮有了看法。就算北伐胜利了,刘禅当了全国的皇帝,对老百姓来讲,难道刘禅当全国的皇帝就比曹操、曹丕、孙权要好?明显不是。

那时的汉室,已经代表了腐朽。一提到汉室就容易让人想到东汉末年,桓帝、灵帝时期的那段腐朽黑暗的“旧社会“。在封建正统思想和忠君观念占统治地位的时期,兴复汉室的旗号看起来很有威慑力,但实际上并不得人心。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为一姓之尊荣,而违天下苍生之意愿,虽有文韬武略,亦不能改变天下大势。

Zión:

1秒前: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王人美:

7秒前:其次,诸葛亮名为丞相,也要掌握元帅之权。

Fussenegger:

4秒前:诸葛亮以北伐为名,将李严调出江州,最后解决了李严的问题,实现了蜀汉在军事上的统一。

Adrián:

3秒前:天下大乱的东汉末年,百姓经历了无数次残酷的战争,非常渴望和平,而诸葛亮北伐中原,让许多人对诸葛亮有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