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能源转型风险识别与应对丨中国工程科学

发布日期:2024-09-19 24:21

来源类型:天津卫视 | 作者:布莱克·赫伦

【澳门金牛版正版资料大全免费】【新澳开奖记录今天结果】【2024年新澳门王中王资料】【管家婆最准一肖一码】【新澳彩开奖结果查询】【新澳门精准的资料大全】【4949澳门免费资料大全特色】【2024今晚澳门特马开什么号】【2024澳门资料大全免费808】【2O24澳彩管家婆资料传真】
【494949澳门今晚开什么】 【2024新澳免费资料】 【2024澳门正版资料免费中】

本文选自中国工程院院刊《中国工程科学》2024年第4期

作者:张来斌,王建良,武颂凯,李孥,唐旭

来源: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能源转型风险识别与应对[J].中国工程科学,2024,26(4):16-27.


编者按

能源转型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友好的重要任务、维护国家能源安全并促进社会公平的关键举措。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必须要高度关注能源转型的风险和挑战,科学系统地做好积极应对。


中国工程院张来斌院士研究团队在中国工程院院刊《中国工程科学》2024年第4期发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能源转型风险识别与应对》一文。文章剖析了中国式现代化五大内涵对能源转型的本质要求,识别出以本质要求为出发点的能源转型风险,提出了相应风险的应对策略与保障机制。研究发现,中国式现代化对能源转型提出了“能源安全、环境友好、社会公平”三方面本质要求;我国能源转型在能源安全方面面临着煤炭行业安全、油气供给安全、新型电力系统运行安全风险,在环境友好方面面临着低碳技术制约发展、新能源所需关键金属矿产供给安全风险,在社会公平方面面临着社会公平失调风险,还面临着一定的金融风险。最后从能源安全风险应对、环境友好风险应对、社会公平失调风险应对、金融风险应对4个方面提出了应对策略,进而从短期优先实施、长期持续推行两个层面建立各类应对策略的保障机制。



一、前言


当前,以化石能源为主的一次能源消费结构导致了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加剧了气候变化,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通过能源转型改变能源利用对象、方式和效率,成为应对全球气候危机的关键手段。同时,能源转型还推动了经济结构优化,改善了环境质量,促进了社会公平,对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路径。因此,能源转型需要以中国式现代化为引领,综合考虑中国式现代化对能源转型的多维度要求,推动新型能源体系建立,从而充分发挥能源转型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助推作用。


国家能源局《2024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要求,要始终把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放在首位,积极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依靠科技创新增强新动能,通过深化改革开放激发发展活力。在政策方面,能源工作是一项复杂且系统性的工作。特别是能源转型,涉及到能源供应、技术创新、产业调整、环境保护、社会公平等方面,在实际推进中将面临多种风险挑战。在能源转型的风险研究中,部分研究侧重于能源供应安全性风险,探讨了新能源的间歇性和不稳定性对系统的影响,强调通过多元化能源供应和智能电网技术来增强系统韧性。此外,有研究探讨了地缘政治不稳定对能源市场的影响,指出了国际合作和政策协调在应对这些挑战中的关键作用。在低碳减排紧迫性方面,研究探讨了环境目标下新能源需求与技术发展的不匹配问题,强调技术创新与能源结构调整对减缓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另外,有研究关注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制约,指出能源系统的转变不仅需要技术创新,还需要政策支持以推动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关于社会公平问题,部分研究讨论了低收入群体在能源转型中的能源可及性受损问题,强调能源贫困可能成为重大阻碍,并指出新能源行业的发展需要促进公平就业,确保经济利益惠及广泛的社会群体。综上所述,现有能源转型的风险研究主要集中于能源供应安全、低碳减排紧迫以及社会公平失调三个单一视角。但能源转型本身具有高度复杂性和多维性,对能源转型的风险研究需要超越单一视角,进行更为全面和系统的研究,理解社会、环境和经济等方面的多重影响,实现研究结果的深化与拓展。


本文围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目标,分析该目标对能源转型所提出的要求,进而识别满足能源转型要求过程中所面临的多维度风险,实现对风险的全面系统分析,并构建应对各类风险的策略体系,最后给出相关策略有序实施的保障机制。


二、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能源转型的风险识别


能源转型的风险识别、能源转型的要求以及现代化的内涵三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逻辑关系。具体而言,能源转型的要求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必要条件,而现代化的内涵则强调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对能源转型风险的识别与评估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是制定科学合理能源政策的基础,也是确保能源转型顺利推进、不偏离现代化发展方向的关键。因此,深入理解这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对于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现能源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见图1)。


图1 中国式现代化对能源转型本质要求分析


(一)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能源转型需求


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分别是: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这五大特征对能源转型提出了以下要求:一是人口规模巨大要求能源转型具备安全稳定的供应能力,以满足庞大的市场需求;二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求能源转型由所有地区、所有阶层群体共同参与建设,并公平共享建设成果;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要求能源转型既要发展物质文明以满足人民的物质需求,又要注重精神文明培育,保持社会和谐;四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求能源转型注重自然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及生态环境保护,减少温室气体及污染物排放,减少对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影响;五是走和平发展道路要求能源转型为国家发展争取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在良性互动和互利共赢中积极进取。


从安全性来看,人口规模巨大意味着能源需求的基数大,并且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能源需求量也将不断提升,对能源转型过程中能源的安全稳定供应提出较高要求。走和平发展道路意味着我国在世界能源市场中,要充分发挥世界上最大买家的优势与能力,致力于构建和平安全的能源国际市场,对能源转型过程中能源的安全稳定进口提出较高要求。综上,这两大内涵所蕴含的安全性要求可内化成为能源安全这一具体要求,落实到能源转型的进程中。


从低碳性来看,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意味着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并行。实现低碳的关键在于经济发展过程中降低化石能源使用的排放,转而使用更清洁的能源。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推广则是这种转变在社会层面的表现。能源转型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方式,不仅对降低经济活动的碳排放提出了严格要求,也对培养人们的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以及构建环境友好的文明社会提出了更高要求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意味着在满足能源需求的同时需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能源转型作为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对减少能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污染提出较高要求。综上,这两大内涵所蕴含的低碳性要求可内化成为环境友好这一具体要求,落实到能源转型的进程中。


从公平性来看,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意味着现代化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要求在能源转型过程中必须确保能源政策的公平导向及能源资源的公平分配,使各地区、各群体都能够享受到稳定可靠的能源供应和合理的能源价格。因此,这一内涵所蕴含的公平性可内化成社会公平这一具体要求,落实到能源转型的进程中。


综上所述,中国式现代化五大特征的内涵为能源转型提出三点本质要求,从安全性上要求能源转型做到能源安全,从低碳性上要求能源转型做到环境友好,从公平性上要求能源转型做到社会公平。


(二)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能源转型风险分析


1. 能源安全要求下的能源转型风险分析


能源转型实现能源安全主要受到煤炭行业安全风险、油气供给安全风险和新型电力系统运行安全风险的威胁。在我国当前的能源转型进程中,一方面需要保证目前以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为主的传统化石能源系统的稳定供应;另一方面,需要推动以可再生能源为主导,借助储能技术、智能电网等新兴能源技术的新型电力系统的快速发展。


在传统的化石能源系统中,我国的能源结构仍以煤炭为主。2023年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例为57.7%,这意味着煤炭提供了稳定的能源保障,是能源供应的主要来源;同时煤炭产业涉及大量就业岗位和经济活动,是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在当前的环境目标下,煤炭行业一方面需要在减排技术改造、清洁生产工艺推广等方面进行大量投资,另一方面面临由于全球范围内对煤炭使用的限制和日益严格的环境保护要求,国际煤炭市场需求逐渐减少带来的出口压力和国际碳市场、碳关税政策带来的成本增加难题,煤炭行业安全成为能源转型的重要风险之一。此外,我国传统化石能源系统中油气资源的对外依存度较高,2023年原油对外依存度高达72%,天然气为42%。油气进口容易受到进口通道运输不畅、资源国出口受阻、国家间政治关系不稳定等情况的威胁,油气供应安全成为能源转型的重要风险之一。在新能源系统中,容易出现设备、系统不稳定以及网络攻击等问题,新型电力系统运行安全也成为能源转型的重要风险之一。


2. 环境友好要求下的能源转型风险分析


能源转型实现环境友好主要受低碳或零碳能源发展规模的影响,而低碳或零碳能源发展受到低碳技术制约风险和新能源基础设施所需关键金属矿产供给风险的威胁。在我国当前的能源转型进程中,一方面要驱动传统能源低碳化,另一方面要推动新能源的广泛应用。


在传统能源低碳化进程中,虽然我国正积极推动低碳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但一些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仍面临着成本高、难度大、推广难等问题,如碳捕集与封存技术需要复杂的基础设施和高昂的运营成本,氢能的生产和储存技术需要实现技术难度大的高效、安全工艺,电动汽车的普及需要时间和资金扩大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此外,诸如高效太阳能电池技术和先进核能技术在国际上受到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还存在低碳技术壁垒。因此,低碳技术制约成为能源转型的重要风险之一。在新能源推广进程中,需要大量关键金属矿产的有效支撑,但我国多数矿产资源储量薄弱,除稀土、石墨等少数矿产储量在全球占优势地位外,钽、铂系金属等的资源储量全球占比不足1%。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太阳能电池板、风机、电池等低碳能源设备制造和新能源汽车生产与消费中心,根据测算,为满足低碳转型的需求,国内的铬、锰、铂、镍、碲资源储量的保障年限不到10年,铜、镝、铟、银等不到20年,锂、钴、锡等不到30年。需求的持续增长导致国内保障程度不足,需大量依赖进口,其中12种关键矿产的进口依存度超过50%,钴、镍、锰、锂、铂族金属、铜等关键矿产的对外依存度超过70%,其中的6种(镍、铂族、钽、铬、钴、锆)对外依存度超过90%。此外,进口大部分来自美国的关键矿产同盟国或政局不太稳定的国家,如80%的锂盐来自刚果(金),80%的镍来自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供应链受地缘政治和资源垄断等因素的威胁极大。新能源所需关键金属矿产供给无疑也成为能源转型的重要风险之一。


3. 社会公平要求下的能源转型风险分析


能源转型实现社会公平主要受到社会公平失调风险的威胁。在我国当前的能源转型进程中,需要同时考虑到不同地域各城市间发展形势的差异以及不同收入层级各群体间消费负担的差异。


能源转型意味着缩减传统能源行业,这将导致传统资源型城市失去发展支柱、传统行业从业人员原有技能与低碳产业新岗位的新技术要求不匹配、低收入人群在适应新型能源利用技术和方式时缺乏基本操作、安全使用、维护保养、能源效率知识,并且初始安装会加重经济负担,进而在资源型城市产生发展挑战、在传统能源行业产生就业难题、对低收入人群产生更大压力,严重时可能会导致出现社会公平失调的现象,影响能源转型的有序进行,由此,社会公平失调也会成为能源转型的重要风险之一。


4.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能源转型金融风险分析


能源转型的金融风险是指向低碳经济过渡过程中,由于政策、技术进步、消费者偏好变化等因素导致的资产价格变动和相关金融风险。具体表现为随着全球对碳排放限制的加强和清洁能源的发展,高碳行业的资产可能面临贬值或收益减少的风险。这种资产贬值将增加企业的信用风险,导致商业银行缩减信贷投放,降低投资水平,并对金融市场的稳定性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此外,高碳行业在转型过程中,能源政策、新技术的应用以及消费者观念的变化也带来了额外的挑战。企业需要更多的现金来应对这些变化,从而使市场上的资金变得更加紧张,进一步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性。


三、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能源转型风险应对策略


针对中国式现代化下能源转型在能源安全、环境友好、社会公平三方面所面临的风险,以及转型过程中的金融风险,需要采取有效的风险管理办法进行应对,并提出每种风险的应对策略,从而确保能源转型的顺利进行,进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


(一)能源安全风险应对策略


1. 煤炭行业安全风险应对策略


针对当前煤炭行业面临的形势和突出问题,需从优化利用现有资源和基础设施、促进产业链延伸与多元化发展、加强市场研究与风险管理三方面提出应对策略。


在优化利用现有资源和基础设施方面,许多煤矿在资源枯竭后被废弃,这些废弃矿区通常拥有大量闲置土地和部分基础设施。参考山西大同光伏电站、陕西榆林风电项目的做法,帮助煤炭企业利用废弃矿区发展风电、光伏项目,减少土地资源需求和初期投资。


在促进产业链延伸与多元化发展方面,鼓励煤炭企业可以向新能源领域和高附加值煤化工产品方向延伸,减少对单一煤炭市场的依赖,分散经营风险。例如,支持煤炭企业发展煤制天然气、煤制油等技术,进入风电、光伏、氢能等新能源领域。通过多元化发展,煤炭企业可以在新的市场中获得增长机会,缓解传统煤炭市场需求减少带来的压力。


在加强市场研究与风险管理方面,建立煤炭行业风险监测和预警系统,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实时监测市场和政策变化,深入分析国际碳市场和碳关税政策,制定应对策略,降低国内外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


2. 油气供给安全风险应对策略


针对当前油气供给安全面临的形势和突出问题,需聚焦时空评估和动态调整、加大国内勘探开发、构建韧性进口体系三方面提出应对策略。


在时空评估和动态调整方面,需对国际形势的变化和资源国政治风险的波动进行监测与评估,密切关注全球经济发展趋势带来的油气市场供需关系和价格波动,从而针对不同情况动态调整策略,及时应对外部环境变化所导致的风险挑战,以保障国家的能源安全。


在加大国内勘探开发方面,需通过持续加大勘探和开发力度,在中长期内实现原油产量稳定和天然气产量增长。为了实现上述目标,除了加大传统油气领域的投资外,还需关注深水、深层超深层以及非常规领域的投资,注重关键生产技术和设备的自主研发投资,从而提升能源自给能力,减小对进口油气的依赖程度,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在构建韧性进口体系方面,需通过多渠道、多元化的进口策略,加强国际合作与资源调配,有效应对单一陆上和海上进口通道在资源国政治局势动荡、国际关系变化或自然灾害等极端情景下面临封锁的问题,降低极端情景对我国油气进口的威胁,在一定程度上规避国际市场对国内能源供应的牵制,保障国内能源稳定供应。


3. 电力系统运行安全风险应对策略


针对当前电力系统运行面临的形势和突出问题,需聚焦统筹绿色与安全、加强电网规划建设、加强负荷侧的安全保障能力和推进新型储能与电力系统协同运行四方面提出应对策略。


在统筹绿色与安全方面,需推动保障性电源建设,煤电灵活组合等举措,确保电力系统安全稳定。由此实现能源绿色和安全的有机结合,提高电力系统的可持续性和韧性,同时降低碳排放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还可以充分利用各地资源禀赋和环境条件,实现电力系统的有效供给和需求平衡,从而确保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在加强电网规划建设方面,需提升电力系统的整体效率和安全性,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能源保障。通过电网规划建设优化电力系统的布局和结构,提高能源传输和分配效率,降低能源浪费和损耗。通过完善电网设施和技术水平增强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减少停电和电力故障的发生,保障经济社会活动的正常运行。


在加强负荷侧的安全保障能力方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电力负荷管理办法(2023年版)》,要求要做好电力负荷管理,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和供用电秩序平稳,通过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技术等手段,对电力负荷进行调节、控制和优化。通过加强负荷侧的安全保障能力,有效应对电力系统在高负荷时段的挑战,避免因负荷失衡或过载而导致的系统崩溃或事故发生,确保电力供应的可靠性和持续性,保障用户的正常用电需求。提升负荷侧的安全保障能力还可以减少对发电侧的压力,降低电力系统运行的风险,提高系统的应对能力和适应性。


在推进新型储能与电力系统协同运行方面,需促进“源、网、荷、储”各方面新型储能应用场景的快速发展,发挥新型储能技术快速调节放电和充电状态的能力,全面提升电力系统的平衡调节能力。在“源”方面,通过新型储能技术主动控制电力系统的频率和电压,稳定电网运行,减少系统波动性,提高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在“网”方面,新型储能技术在电力系统发生故障或紧急情况时作为备用电源,提供应急电力支持,降低系统故障引发的电力中断和损失。在“荷”方面,通过新型储能技术根据电力系统的负荷情况智能调控,高效利用电能,提升电力系统的整体效率。在“储”方面,通过新型储能技术灵活控制储能装置的充放电状态,提高电网运行的灵活性和稳定性。


(二)环境友好风险应对策略


1. 低碳技术制约风险应对策略


针对当前低碳技术发展面临的形势与突出问题,需聚焦限制对高碳排放设备的新建、改进,优化现有技术和引入具有突破性的新技术三方面提出应对策略。


在限制高碳排放设备新建方面,可通过限制新建高碳排放设备,遏制传统高碳排放产能的进一步扩张,降低碳排放水平,减少环境压力。同时,这也会推动企业将资金和资源投入到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中,为技术转型升级创造条件。


在改进和优化现有技术方面,可通过改进现有设备和工艺流程以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能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在降耗减排的同时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和治污成本,从而减轻企业研发低碳技术的负担,为新技术的推广奠定基础。


在推广突破性技术方面,根据国务院印发的《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加强科技引领,充分利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集中攻关一批节能降碳的关键共性技术。通过加速突破性技术的推广应用,加速低碳转型进程,推动产业向更加清洁、高效的方向发展。诸如碳捕集和封存技术、碳中和技术、新型能源储存技术等,都可以有效减少碳排放,推动低碳转型进程。


2. 新能源所需关键金属矿产供应安全风险应对策略


针对当前新能源所需关键金属矿产面临的形势和突出问题,需聚焦加强宏观战略与供应风险识别、加强战略性矿产集约和节约利用、加快新能源所需关键金属矿产的海外布局三方面提出应对策略。


在加强宏观战略与识别供应风险方面,可通过深入研究国内外资源供需情况、技术发展趋势以及地缘政治风险等因素,准确地评估资源供应的稳定性,提高对风险的认识,由此提前预判和化解全球供应链不确定性及地缘政治变化带来的风险。并建立合理的储备和控制机制,防范资源供应短缺或断供的风险,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在加强战略性矿产集约和节约利用方面,需提高资源的循环利用水平,由此延长资源的使用寿命,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降低资源开采和处理的能源消耗,减少资源消耗对环境的影响,从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环境污染。这不仅有助于缓解资源紧缺问题,还能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在加快新能源所需关键金属矿产海外布局方面,需进行多元化全球资源配置以降低对特定国家或地区资源的依赖程度,减少资源供应中断的风险,提高能源安全性。科学的海外布局也可以利用全球资源的优势,获取更高质量、更具竞争力的矿产资源。


(三)社会公平失调风险应对策略


针对当前社会公平面临的形势和突出问题,需聚焦部署精明收缩战略、改进能源补贴政策、完善碳市场制度三方面提出应对策略。


在部署精明收缩战略方面,针对山西、陕西和甘肃等长期依赖传统资源型产业、受经济结构调整和环境保护政策影响较大的地区,需对产业结构转型进行有序引导,提升城市的发展活力和抗风险能力。这包括积极引导企业转型升级,推动新兴产业发展,以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确保受影响地区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在改进能源补贴政策方面,需提高能源补贴政策的精准性,并确保政策的公平性,以减轻低收入家庭的能源负担。目前的补贴政策可能更加惠及高收入者,需要对补贴政策进行评估和调整,确保补贴资金更多地流向真正需要的家庭,有效减轻低收入家庭的生活负担,提升社会公平性,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在完善碳市场制度方面,需探索和制定合理的碳收入返还制度,重新分配收入用于支持低收入家庭和弱势群体,减轻清洁能源消费负担,提高社会的公平性,增加社会对碳市场的接受度和支持度。还需要因地制宜地制定政策,更好地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以确保政策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四)金融风险应对策略


针对转型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需提前进行碳资产管理,减少高碳资产的投资,增加低碳、零碳产业增量和存量,进而促进节能减碳技术的研发与推广。


提前进行碳资产管理是企业应对气候变化的首要步骤,包括系统化地评估和管理企业或投资组合中的碳排放资产,通过碳足迹分析识别排放来源,评估与碳排放相关的财务和政策风险,并制定有效的管理策略。这不仅帮助企业理解和控制碳风险,还能为制定长期碳减排计划提供数据支持,从而提升企业的环境合规性和市场竞争力。


减少对高碳资产的投资意味着逐步撤回对高碳排放行业和项目的支持,以降低这些资产的环境影响。这包括通过投资筛选标准来排除高碳项目,逐步出售或转让高碳资产,并重组投资组合以聚焦于低碳领域,从而有助于减轻企业在碳排放监管中的压力,同时促进其投资向更具可持续性的方向转移。


增加低碳和零碳产业的增量和存量,是推动经济绿色转型的关键,包括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激励企业投资低碳技术,并提供研发支持以推动技术创新。通过市场推广措施增强低碳产品的市场接受度和竞争力,扩大其市场份额。这不仅可以优化产业结构,还能显著减少整体碳排放水平。


四、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能源转型风险应对策略保障机制


为确保风险应对策略的有效实施,需要采取一系列保障措施以支撑应对策略的贯彻执行。针对所构建的应对策略体系,可以从短期和长期两个角度提出保障措施,以更好地适应不同时间尺度下策略实施的需求和挑战。在短期内,策略实施可能面临着较为紧迫的问题和挑战,需要采取一些即时的、针对性强的保障措施;针对长期性的问题和挑战,需采取长效性、全局性的保障措施,由此确保政策实施全过程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推动政策目标的有序实现。


(一)能源安全风险应对策略保障机制


1. 煤炭行业安全风险应对策略保障机制


优化利用现有资源和基础设施。短期内,政府可以推出环保引导补贴激励废弃煤矿区的风电和光伏项目改造,推行快审批通道简化审批流程,建立智慧矿区改造平台提供实时数据支持。长期可以组建能源转型规划专家委员会制定战略,建立跨行业协作网络促进技术共享,设立矿区生态修复基金支持环境恢复,确保废弃煤矿区的有效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促进产业链延伸与多元化发展。短期内,政府可以启动“转型试点项目”支持煤制天然气和煤制油技术,推出技术转型补贴鼓励企业进入风电、光伏发电和氢能等新能源领域。长期可以设立产业转型支持基金资助企业与新能源领域的合作,建立多元化的业务孵化中心来支持业务创新,创建市场预测和调研系统帮助企业调整业务策略。


加强市场研究与风险管理。短期内建立风险预警试点系统,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实时监测,搭建政策与市场分析平台以提供最新的国际碳市场和碳关税政策数据,组建快速响应团队迅速分析市场和政策变化。长期可以构建综合风险管理框架进行系统性风险预测和动态调整,设立智能技术研发基金,推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建立全球碳市场合作网络提升全球信息共享与风险应对能力。


2. 油气供给安全风险应对策略保障机制


建立健全的时空评估与动态调整体系。短期内,政府可设立专业监管机构,及时监测油气安全形势,并提出调整建议。同时,加强油气资源、生产、消费、市场等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建立完善的数据库和信息系统。长期策略包括支持风险评估技术、模型仿真、智能检测与预警技术,推动前沿技术研究和应用示范。组织专家开展评估与预测研究,为时空评估与动态调整提供技术支持。政府还需与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加强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油气市场的信息共享和沟通,获取动态信息。


建立国内勘探开发支持体系。短期内,政府应加大政策激励力度,调整勘探开发政策,降低企业成本和风险,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方式吸引资金和技术投入,同时简化审批流程,加快项目进程,降低企业成本。长期则应建立技术创新平台,促进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攻克技术难题,还要优化资源配置,制定差异化的开发政策。


建立油气供应安全体系。短期内,政府需领导多方协调,推动多元化油气进口通道建设,同时加强维护更新,提升应急响应和储备能力,确保市场供应稳定。长期应当贯彻国家能源安全新战略,推动油气消费革命以抑制不合理消费、油气供给革命以建立多元供给体系、油气技术革命以带动产业升级、油气体制革命以推动快速发展。同时全方位加强能源国际合作,拓展资源来源国,与中东、非洲、亚太等地区签订稳定合作协议,建立国际合作机制,通过双边或多边框架应对市场波动和风险挑战。


3. 电力系统运行安全风险应对策略保障机制


推动电力系统优化。短期内,加快保障性电源项目审批和建设进度,实施激励政策吸引更多投资者参与,启动煤电清洁高效利用技术改造项目,加速新能源项目建设进度。长期策略包括制定长期投资计划提升基础供应能力,加速煤电清洁技术改造,建立稳定的新能源发电补贴政策,制定差异化的电力发展规划和政策支持措施。


增强电网可持续性建设。短期内,提升重要负荷中心的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备用电源设施,并加强电力系统监测与预警,确保安全稳定运行。长期策略包括推进局部电网建设,提升覆盖范围和承载能力,加强灵活性和适应性,有效应对负荷变化和资源分布不均衡情况。


加强负荷侧安全保障。短期内,建立监管机构,加强对负荷侧资源的监管,提供专业的培训和指导,建立健全的应急响应机制。长期策略包括建立技术与管理框架,成立专门的机构制定技术标准,建立信息平台监测负荷侧资源使用情况,推出长期稳定的政策激励机制,包括税收优惠和补贴,确保用户获得合理收益。


推进新型储能与电力系统的协同运行。短期内,大力推广成功的示范项目,建设新型储能示范项目,加大宣传推广力度以提高公众认知度,开展人才培训计划,提升从业人员的实施能力。长期策略包括加大研发投入,促进技术创新,制定行业标准规范设备的设计和运行,推出长期稳定的储能激励政策,建立储能产业发展基金,支持技术推广。


(二)环境友好风险应对策略保障机制


1. 低碳技术发展策略保障机制


限制高碳排放设备新建。短期内,一方面立即停止对高碳排放设备的新建审批,公布禁止建设通知。另一方面通过提供技术支持和补贴,帮助那些原本计划建设高碳排放设备的企业转向更清洁的生产方式。长期来看,要逐步淘汰高碳排放设备,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还可以建立健全碳排放交易市场或税收政策,通过经济手段引导企业减少碳排放,激励技术创新和绿色发展。


改进和优化现有技术。短期内,政府可设立专项基金或提供贷款、补贴、税收优惠等对企业提供资金支持,降低企业改进技术的成本压力,并制定指导性文件,引导企业开展技术改进工作。长期来看,可以建立技术创新和转化的长效机制,加强与科研院校、企业等合作,促进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和商业化,还要建立技术监管和评估体系,建立技术改进的绩效评价标准,定期对企业的技术改进情况进行评估,推动企业持续改进和优化技术。


引入具有突破性的新技术。短期内,加强从业人员技术培训,吸引国际高端人才加入。设立新技术示范项目和试点项目,验证新技术的可行性和效果,为推广奠定基础。长期来看,可以建立健全的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加强与产业界、科研院校和国际组织的合作,共同推动新技术的研发和转化。政府还要牵头制定相关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引导企业按照统一的标准推广和应用新技术,确保新技术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可操作性。


2. 新能源所需关键金属矿产供应安全风险应对策略保障机制


加强矿产资源整体战略规划和资源调配。短期内,政府需制定完善的政策法规,确立资源储备和供应风险管理制度,动态更新战略性矿产目录,明确能源资源储备底线和消费与贸易红线。建立关键金属资源储备体系,建立矿产资源供应风险应急响应机制。长期策略包括加大对供应风险识别和深度研究的支持力度,并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提高监测预警能力,有效应对可能存在的供应风险。


规范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短期内,通过科学研究和数据分析确定资源消费上限,并实施相应的控制措施,同时建立临时二次资源回收利用机制,以促进废弃物资源的快速回收利用,缓解资源过度消费和环境污染问题。长期策略包括确立资源消费管理目标,持续更新和完善资源消费政策,推动二次资源回收利用,以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环境可持续发展。


调整国际矿产合作战略。短期内,政府需建立情报收集分析机制,及时调整国际矿产合作战略,还要提升应急响应能力以应对风险。长期策略包括建立持续合作机制,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参与国际规则制定以增强国家影响力,推动形成符合我国利益的国际贸易规则,形成有利于我国的国际环境。


(三)社会公平风险应对策略保障机制


建立资源依赖型城市转型保障体系。短期内,针对资源依赖型城市转型过程中的产业萎缩和劳动力流失现象,采取综合性措施如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再培训和转岗安置等,同时提供紧急经济支持措施和就业指导。长期策略包括提供长期稳定的产业转型支持政策,优化人才培养机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鼓励新兴产业转型,提高受影响员工的生活质量。


制定公平有效的能源补贴政策。短期内,建立能源补贴监督管理机构,加强监督审计,定期评估政策执行情况,提高透明度和公开性。引导能源消费行为改变,通过提高能源价格、推广节能技术等方式,减少对补贴资金的依赖,增强公平性和可持续性。长期策略包括建立完善的数据采集系统以加强收入情况调查核实,确保补贴资金的有效使用。优化补贴政策设计,采取差异化补贴标准和方式,实现精准补贴。


完善碳市场制度保障措施。短期内,设立监督管理机构监督碳市场运行情况,定期审计和评估碳市场收入使用情况,并推动多方共治,形成社会共识,提高碳市场的可持续性和公信力。长期策略包括建立差异化的碳收入返还制度,促进经济发达地区可再生能源发展,解决欠发达地区低收入家庭和受能源转型影响较大地区的基本生活和就业问题。


(四)金融风险应对策略保障机制


为了确保碳资产管理策略的有效落地,短期内可以设立短期减排目标,并通过内部审计机制定期评估策略实施效果。长期措施则包括建立专门的碳管理团队,持续更新碳足迹分析工具,制定长期减排目标,并加强与政策制定者的沟通,参与碳市场以适应政策变化。这些措施将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环境合规性和市场竞争力。


有效降低高碳资产的环境影响,并促进企业向可持续投资方向转型。短期内,制定和实施严格的投资筛选标准,快速识别和排除高碳排放项目。同时,应评估高碳资产的市场价值,进行逐步出售或转让,并重组投资组合,集中投资于低碳领域。此外,定期监控投资组合的碳足迹,及时调整投资策略。长期可以建立专门的绿色投资部门,持续优化和更新投资筛选标准,确保其与最新的碳排放政策和市场趋势相适应。同时,加强与低碳领域的合作伙伴关系,推动绿色投资的创新和发展。


为有效推动低碳和零碳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的绿色转型。短期内应实施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激励企业投资低碳技术,并通过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技术研发和创新。同时,通过市场推广活动提高低碳产品的可见度和市场接受度。长期可以建立持续的政策框架,优化和调整补贴及税收激励措施以保持投资吸引力,并加强低碳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通过推动行业标准化和认证体系的建设,进一步提升低碳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


五、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本文从我国能源转型的宏观视角出发,系统分析了能源安全、环境友好、社会公平3个维度的风险,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与保障机制,以促进能源转型的稳步推进和可持续发展。本文针对能源安全方面的风险,以提高能源、资源供应保障能力,确保能源供应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为导向,提出建立煤炭行业安全、油气供给安全和电力系统运行安全风险应对策略与保障机制,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和社会经济的稳定运行。本文针对环境友好方面的风险,以突破低碳技术制约以及提升关键性金属矿产稳定供应为思路,提出低碳技术发展策略和关键金属矿产供应安全风险应对策略与保障机制,从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碳排放。针对社会公平方面的风险,以解决能源转型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地区发展失衡以及就业和消费负担等问题为导向,提出建立公平转型策略与保障机制,确保能源发展惠及全体社会成员,维护能源转型下的社会稳定。针对转型过程中的金融风险,以减少高碳资产的投资,增加低碳、零碳产业增量和存量,促进节能减碳技术的研发与推广为导向,建立金融风险应对策略与保障机制,从而实现稳健的绿色转型进程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研究展望


本文针对能源转型过程中的风险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识别、应对与保障研究,但仍有未考虑到的研究空间。在风险识别方面,若聚焦于能源转型过程中的外部环境因素和社会影响因素,还可以识别出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下的能源供给不稳定性风险,清洁能源发展、碳排放交易机制、环境税制等因素影响下的能源市场波动风险,以及环境保护意识、可持续发展理念、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等因素影响下的社会接受度风险等。这些方面的风险对能源转型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在风险识别阶段也应予以全面考虑。


在应对策略及保障机制方面,从政策、规划和管理角度出发,能源安全方面的煤炭行业安全、油气供给安全和电力系统运行安全风险的应对策略及保障机制还应当考虑解决各部门之间协调不足、信息共享不畅等问题,重视跨部门协调与整合;环境友好方面的低碳技术发展策略和新能源所需关键金属矿产供应安全风险应对策略与保障机制还应当考虑环保产业发展等问题,重视环保科技创新和环保产业链建设;社会公平方面的公平转型策略与保障机制还应当考虑解决社会参与与沟通机制不健全、收益再分配机制不完善等问题,重视提高公众对能源转型计划的认知和参与度、完善收益再分配机制建设。这些方面的分析与补充,可拓宽风险应对策略与保障机制的涵盖范围,为能源转型风险提供更加全面、系统的应对体系。



注:本文内容呈现略有调整,若需可查看原文。



作者简介


张来斌

油气安全科学与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主要从事油气生产系统及装备安全科学与工程理论、方法和技术研究。





注:论文反映的是研究成果进展,不代表《中国工程科学》杂志社的观点。

岸本加世子:

1秒前:短期内应实施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激励企业投资低碳技术,并通过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技术研发和创新。

阿丽莎拉·翁差丽:

9秒前:针对所构建的应对策略体系,可以从短期和长期两个角度提出保障措施,以更好地适应不同时间尺度下策略实施的需求和挑战。

杰森·布鲁克斯s:

9秒前:还可以建立健全碳排放交易市场或税收政策,通过经济手段引导企业减少碳排放,激励技术创新和绿色发展。

Conchi:

2秒前:制定公平有效的能源补贴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