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大类,35部作品,干货满满!第八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赏析

发布日期:2024-09-19 18:14

来源类型:纵览新闻 | 作者:孔炯珍

【澳门金牛版正版资料大全免费】【新澳开奖记录今天结果】【2024年新澳门王中王资料】【管家婆最准一肖一码】【新澳彩开奖结果查询】【新奥彩今晚开什么生肖】【4949澳门免费资料大全特色】【2024今晚澳门特马开什么号】【新澳门六会精准免费】【2O24澳彩管家婆资料传真】
【494949澳门今晚开什么】 【2024新澳免费资料】 【旧澳彩结果历史记录】

鲁迅文学奖创立于1997年,是以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鲁迅先生命名的文学奖项。每四年评选一次,共设有中篇小说奖、短篇小说奖、报告文学奖、诗歌奖、散文杂文奖、文学理论评论奖、文学翻译奖7大类奖项。与老舍文学奖、茅盾文学奖、曹禺戏剧文学奖并称中国四大文学奖。

鲁迅文学奖各单项奖每两年评选一次,每4年评选一次鲁迅文学奖大奖。将选出该评奖年度里某一文学体裁中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作品。

2022年11月20日晚,“中国文学盛典·鲁迅文学奖之夜”在京隆重举办,为第八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颁奖。中篇小说《红骆驼》、短篇小说《无法完成的画像》、报告文学《红船起航》、诗歌《岁月青铜》、散文杂文《回乡记》、文学理论评论《新时代文学写作景观》、文学翻译《我的孩子们》等7类共计35部作品获奖,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些优秀的获奖作品。

一、中篇小说奖

这几部中篇小说奖的作品中,《红骆驼》致敬核工业事业中的无名英雄,《荒野步枪手》以节制明快的语言塑造了当代军人的个性形象,《过往》以其独有的故事张力诠释了人性的美德和宽恕的力量,《荒原上》粗砺有力地展示了青春和生命的新鲜质地,《飞发》通过日常生活史的考证写出了个人命运与香港的精神风貌。


1、《红骆驼》,作者王松,发表于《四川文学》 2019年第8期。

本书是一部向核工业事业建设中无名英雄致敬的充满正大之气的感人之作。故事从垂暮之年的顾芳执意去矿区旅行开始,以顾芳与女儿顾莎二人不断交替的叙事视角展开,一边是矿区之旅的进程,一边是“逃离者”顾芳关于矿区的回忆。通过多重叙事,以白描、内敛式的记述倾情赞美了为我国核工业事业奉献一生的无名英雄——天津籍大学生潘大兴。

作者在吟咏高尚的牺牲精神、美好的理想主义情怀、神圣的英雄主义价值观时,没有口号式的呐喊,而是将宏大叙事、历史印记融入鲜活的当下,以感情为切口,深入不同人物的内心,以艺术手法、人文情怀描摹人物的喜怒哀乐,让小说兼具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

2、《荒野步枪手》,作者王凯,发表于《人民文学》2021年第8期。

王凯,历任部队技术员、排长、政治指导员、干事等职,现为解放军某部创作员。本书以作者的亲身经历的一场军事演习为原型,演习区没有恢宏的对垒场面,也没有多种作战的配合脚本,只有一老一少两个军人在一辆战车附近、几十个小时内不断拉近的心理距离和人生默契。

“他”用老兵的经验和敏锐的作家感知力触碰到了年轻中士现实中的喜怒哀乐,感受到倔强的士兵隐藏在荣誉与信仰之下的情感波澜和欲望处境。交织纠缠的认知与感官会在未来的实践中次第展开,荒野中除了狂风必然还有爽朗的笑声。

王凯笔下的军人大多来自基层连队,眼中的军人大多刚中带柔、情深谊长。秩序井然的连队生活、服从命令听指挥的军官士兵,在王凯的刻画中时常更加活泼饱满、立体丰富。

3、《过往》,作者艾伟,发表于《钟山》2021年第1期。

本书是实力派作家艾伟的小说新作,讲述的是一位“另类母亲”的故事。她是越剧名角,年轻时以一曲《奔月》红遍全国,舞台上光彩夺目,生活中却与子女疏远。然而,晚年的她因身患重病,联络上久未联系的儿女,旧日生命中的一幕幕重现,关于过往的隐秘真相也逐渐露出水面。

艾伟以一贯敛容静气的叙述、持重沉稳的故事节奏,将藏匿于这个家庭内部的秘密层层剥开。小说围绕剧团内外的一系列事件展开,深刻剖析时代社会的突变下,家庭生活中复杂的亲情与本能的爱。

2021年,改编成电影《追月》,该片由袁文康、何赛飞主演。

4、《荒原上》作者索南才让,发表于《收获》2020年第5期。

小说集《荒原上》围绕终生与马相伴的牧民,追击偷猎者的巡山队等等10个游牧故事组成,反映了草原深处当代牧民们的真实生活。作者索南才让以冷峻客观的语言、强烈克制的情感,描写了青海的草原游牧生活、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以及主人公在坚守还是离开草原的抉择中流露出的浓厚乡愁,展现了时代高速发展给传统牧民性格、精神内涵以及生活习惯等带来的冲击和改变,为读者建构了一个充满苦难而又坚韧的世界。

5、《飞发》作者葛亮(香港),发表于《十月》2020年第5期。

“飞发”是广东粤语里的一个词语,翻译成普通话的意思是:剪发、理发。

该小说讲述“乐群”“温莎”两家理发店和它们主人的故事,呈现两代人、一个行当、一座城在大时代里的命运沉浮。

翟玉成的“乐群”理发室是典型的广东“飞发”,无论手法亦或服务都散发着粤地的“街坊精神”。但庄师傅(上海理发公司“温莎”老板)却对“飞发”不屑一顾。翟康然自幼崇尚西式风尚,他和父亲翟玉成对理发有着截然不同的体认,他的发廊继承的是上海理发的手法,而父亲却守旧得很,几十年如一日剪的都是“陆军装”和“红毛装”。当得知儿子拜入庄师傅门下时,翟玉成和翟康然要断绝父子关系。“理发”与“飞发”之争不仅事关商业利益,也事关“匠人”的尊严,更寄托了作者对上海、香港文化精神的不同理解。

二、短篇小说奖

短篇小说奖的作品中,内容上题材多样、涵盖丰富,艺术上百花齐放、万马奔腾,既有秉笔直书的现实主义观照,也有奔放的浪漫主义抒怀,更有对艺术方法与表现形式的大胆探索与实践。


6、《无法完成的画像》作者刘建东,发表于《十月》 2021年单月号—6 。

该小说从几位党的地下工作者的故事讲起,讲述了一位画师应邀为女孩小卿失踪的母亲画像的故事,时间背景从抗战绵延到新中国成立后。作品切入角度独特,细节真实生动,叙述富于张力,通过巧妙的构思和精致的艺术表达,塑造了一位抛家舍业、忠于信仰的革命英雄形象,给读者带来强烈的艺术享受。

7、《山前该有一棵树》 作者张者,发表于《收获》2021年第3期。

这是一个以新疆矿区为背景的故事。在花草踪迹难觅、杂石荒凉遍地的深山矿区中,作者讲述了围绕移植一棵茂密而孤独的胡杨树到学校发生的故事。用石头、红柳枝和油毡搭建的简陋学校里,一群求知孩童心中,树有着各种特殊的意义,胡杨树也拥有了向死而生的积极意义。故事并不复杂,但构思精巧,语言简约,意蕴深厚。

8、《地上的天空》,作者钟求是,发表于《收获》2021年第5期。

邮局职员朱一围去世后,他的妻子决定处理掉他留下的一大批书。作为朱一围的友人,“我”因为有过在图书馆工作的经历,于是帮忙处理藏书,在这过程中无意发现朱一围生前跟一位名叫陈宛的女士签下了“来世婚姻协议书”。因为这一份秘密协议书,隐藏在日子里头的情感的内幕就慢慢被揭开。小说通过故事不断地递进,一步步进入人物的内心秘区,对人性进行深度的探测和大胆的破解。

9、《在阿吾斯奇》,作者董夏青青,发表于《人民文学》2019年第8期。

阿吾斯奇为蒙语,意为开满小黄花的地方。位于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边境线上,是乌尔禾区划137团场牧业营所在地,有58公里的边界与哈萨克斯坦接壤。阿吾斯奇的萨吾尔山南支有两个面积百亩左右、相距不足五百米的湖泊,人称大双湖。

《在阿吾斯奇》展现了在祖国的边境线上,青年军人认同这身军装赋予的价值感、认同军人的荣誉和理想,选择将热血与智识交付边疆的故事。他们勇武过人、无私忘我,已经突破了个人道德和心灵的局限,为他人利益而不辞艰险,不惜奋斗、牺牲。

10、《月光下》,作者蔡东,发表于《青年文学》2021年第12期。

年幼的“我”和小姨几乎形影不离,在小城月光下的夜晚,在杏烟河畔,“我们”有共同的快乐,也有共享的秘密。待到“我”上了小学,与小姨见面时间少,也有了交替出现的生疏和亲近。当“我们”再相见的时候,小姨已经有了白头发,这些年她从事着可以笼统地被称为阿姨的各种工作。“我”攒了很多话想对她说,又怕表现出过了火的熟络,毕竟“我们”在彼此的生活中失踪已久。时间的不确定性在这对曾经最亲密的两人间发生了不同的效应:时间越久,可以使想念越强烈,关系越亲密;但在“我”和小姨这里,却因“在彼此的生活中失踪已久”而越发陌生。

三、报告文学奖

报告文学奖的作品中,作家们敏锐地理解和书写丰富多彩的现实,在呈现时代精神、展示大国风范的同时,兼具人文关怀、文化思考与深度的精神挖掘。

11、《红船启航》,作者丁晓平,首次出版于2021年7月。

《红船启航》以长篇报告文学的形式,用厚实的历史叙事和生动的现实回响,将伟大建党精神和红船精神作了有机融通系统完整的呈现,是一部百年大党精神史的本真报告。在建党百年这一重大的时间节点,作者这种对红船题材及其深刻主题的独特建构,奠定了作品基本的核心价值。

《红船启航》分上下两卷,上卷“红船劈波行”以“从红楼到红船”的历史脉络为主线,讲述了陈独秀、李大钊等党的主要创始人开天辟地的建党历程和中共一大召开的曲折故事;下卷“精神聚人心”以南湖革命纪念馆建设发展史为主题,深入挖掘记录了南湖儿女保护、建设和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弘扬红船精神,描绘共同富裕新画卷的感人故事。

12、《江山如此多娇》,作者欧阳黔森。

《江山如此多娇》是一部有特色、有新意的反映中国脱贫攻坚的力作。该书诠释了党中央关于脱贫攻坚、精准扶贫的重大决策和有关方针政策的同时又把贵州如何因地制宜精准扶贫的生动实践描述清楚,很好地处理了宏观和微观的关系,书中记录了党政干部、企业家、村民的感人事迹。作者的语言生动,文笔流畅。

《江山如此多娇》共五章,包括“报得三春晖”“花繁叶茂”“看万山红遍”“悠然见南山”和“江山如此多娇”,内容涉及面较大,广及贵州毕节、铜仁、遵义、安顺等地,其中又有革命老区、资源枯竭地、易地搬迁等不同类型的脱贫攻坚典型场景和细部构造。

在脱贫攻坚任务的不断告捷和最终决胜背景下,欧阳黔森的《江山如此多娇》用以点带面的方式,全景性地描述了贵州深度贫困地区实现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的艰难过程与辉煌成果,称得上是“人间奇迹”的贵州华章。

13、《张富清传》,作者钟法权。

张富清,1948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战争时期,荣立一等功3次、二等功1次,被西北野战军记特等功,两次获得“战斗英雄”荣誉称号和人民功臣奖章;2019年6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授予张富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7月,荣获全国模范退役军人称号;9月,荣获中国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2020年张富清被评为“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

2019年6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宣传部等单位授予张富清“时代楷模”称号;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张富清“共和国勋章”; 9月25日,张富清被评选为“最美奋斗者”。

该书沿时间脉络,分二十六个节点,完整细腻地勾勒了张富清95年的本色人生:一辈子的“突击队员”、两种对待公私的坚决态度、三枚军功章背后的出生入死、四次转折的无悔抉择、五个岗位的默默奉献、六十年深藏功名的谦和风骨、七次为民造福的笃行实干……老英雄用自己的知行合一,用自己的至真至纯,向世人诠释了初心永恒,诠释了共产党人对信仰的忠诚。

作者深入陕西洋县、湖北来凤,走访了张富清出生、成长、工作、生活过的所有地方,与张富清老人促膝长谈,从他本人及其身边亲友、同事、战友的口中,获取了他95年人生长河所经历的大量完整丰富的细节素材,从解放战争的硝烟战场到平凡的工作岗位,从旧社会苦难的童年生活到新时代琐碎的家庭日常,作者将所见所闻、所知所感,梳理布局、取精用弘,创作了这部《张富清传》。

14、《中国北斗》,作者龚盛辉,首次出版于2022年1月。

《中国北斗》以北斗系统建设时间为横线、以各分系统团队攻坚克难为纵线,立体地描述了在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困境下,中国北斗人始终秉承航天报国、科技强国的使命情怀,探索出一条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有源到无源、从区域到全球的中国特色发展道路,从而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主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书中生动刻画了北斗儿女不忘初心、顽强奋斗、攻坚克难、无私奉献的英雄群像,记录了北斗人在党的领导下,坚定创新自信、勇攀科技高峰的奋进之路,诠释了“自主创新、开放融合、万众一心、追求卓越”的新时代北斗精神。

15、《国家温度》,作者蒋巍。

《国家温度》瞄准脱贫攻坚伟业,在地域上辐射全中国,以人物事迹为线索,串联起陕西、新疆、贵州、上海、黑龙江等地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艰难历程,叙述和展现了各地扶贫干部壮士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的勇气、攻城拔寨的拼劲。

在该作品中,带领群众打脱贫攻坚战的领导者展现出英雄主义的气概,作者在塑造这些英雄式人物的典型形象时也有意突出了他们的崇高理想与坚定信念,特别是对“英雄”与“战争”的关注,深化了不同时空维度和政治语境下,“战争”对“英雄”塑造的同质性。

1984年王明礼在西南边境战场上为了营救三名战友被炸而失去了双腿,他的英勇事迹得到中央军委的嘉奖,然而伤残的他却永远失去了再上战场的机会。复员后,王明礼戴上假肢做起了邮递员,并主动申请驻村,与战友筹建万家山茶厂,帮助周边十个贫困村实现了脱贫致富,并吸引了外资企业落户。王明礼从边境的战场走上了贵州大山深处的脱贫战场,他始终秉持着军人的智慧、勇气和信念,在“战争”的考验下实现个人的价值,展现出愈加深厚的英雄主义情怀。作者将时代精神融入人物的人格理想中,使其形成了人物自觉自为的价值导向,以个体生活经验书写“集体记忆”,更新时代的精神谱系。

四、诗歌奖

诗歌奖的作品中,无论是在体现“国之大者”的使命担当方面,还是在诗歌艺术的探索创新方面,诗人们的努力都可圈可点。其中,刘笑伟的《岁月青铜》有着饱满的家国情怀,弹奏出了新时代雄浑大气的旋律;陈人杰的《山海间》以富有灵性的笔触,呈现出西部的神奇自然景观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韩东的《奇迹》在精湛的淬炼中有了更多生活的温度;路也的《天空下》将对现实的细微体察与游历大千世界的感悟融于一体,语言把握旷达开阔;臧棣的《诗歌植物学》格物致知,在身边所见的植物中深入发掘着诗意和美学。

16、《岁月青铜》作者刘笑伟。

《岁月青铜》共四辑,收集了军旅诗人刘笑伟近两年来发表的诗歌77首。这些诗作紧扣强军兴军的重大主题,展示了铁血军人的家国情怀和侠骨柔肠。诗作既是作者军旅生涯的深情回忆,也是新时代人民军队重整行装再出发的生动写照,震撼心灵,鼓舞人心,具有鲜明的时代感。

如果说《岁月青铜》中一首首诗歌是一块块经过锻炼的青铜,刘笑伟显然并不想止步于对青铜的锻造,他想要为读者打造一个“铜矿”。在这部诗集中,不只有令人感动的诗歌,更有发人深省的诗论。经过长时间的观察,诗人毫不留情地指出中国诗坛的一些问题:沉湎于小我的生活而失却了公众关怀,迷醉在外国诗歌的海洋中而对源自我国文化的精神宝藏视而不见,失去精神向度的追求而在浅薄和空洞的泥涂中曳尾等,不一而足。

当然,诗人也毫不避讳他曾经在创作上走的弯路,他回忆称“早些年/这样的诗/我是不屑写的”(《军被,此生最温暖的被子》),而促使诗人在思想和创作上发生改变的正是这青铜色的岁月。于是,诗人立足新时代,呼唤着能与时代匹配的“大诗”,这是源自中华民族文化的诗,这是向世界无限敞开的诗,这是能够展示中国新时代大国气象和民族精神的诗,而这种诗歌诞生的背后必然离不开岁月和青铜的支撑。

在《岁月青铜》中,军旅生涯中的一草一木皆可以成为诗人进行曲的序章。例如那块边境线上的石头,“别人看不懂它的含义/只有这个边防部队的人/才能读懂”(《石头上的边境线》),随之,诗人抽丝剥茧般地为读者介绍这块石头以及石头上边境线印记的来历。于是,这小小的一块石头竟有了千钧的重量,而诗歌结尾处质朴的一句“70年了/这条线从没有收缩过/哪怕是一寸一毫”中也有了金石之声,那是青铜划破历史天空的啸鸣。

此时此刻,读者在诗人的带领下,不再是那个看不懂石头上边境线含义的“别人”,而成为青铜行列中的一员,和军人们一起守卫着祖国的边境。

17、《山海间》,作者陈人杰。

该书分3个部分,由《月亮邮戳》《冻红的石头》《卓玛拉山》《何去何从》《石头在吃草》等诗歌组成。该书赞美雪域高原的自然风物,书写高原人民的生活变迁,讴歌高原人民的勤劳纯朴,反映了西藏脱贫攻坚的一些侧面,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思索,以及对生命的终极理解,深入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复杂关系。此外,该书也表达了因为援藏而对家人产生的愧疚,以及隐藏在这背后的深深的爱意和感激。

《山海间》是作者走遍西藏山山水水写下的心灵之书,是雪域悟道的灵魂之诗、生命之思,呈现出西部的神奇自然景观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山海间》既有对故乡的不舍和思念,又有为雪域大地奉献的豪情,写出了山与海的深情,体现了藏汉人民彼此相依、山海相融的高远情怀。

《山海间》流露出作者对西藏的浓浓情怀。纵观《山海间》,陈人杰用诗歌这一种文学体裁,创作出了西藏地域性、民族性的文学地标符号。他的诗从西藏的山水着眼,从脚下的草原、白雪起步,把空灵的天上人间有血有肉地和现实融合到一起。

其显著特点就是:爱是第一位的。因为爱才产生美,所以才有了“我看见卡若姑娘,双体陶罐盛着月亮,佩环叮当,她能让夜晚醒来,也能让夜晚睡去”这样的句子。例如他写澜沧江的神秘就出现了新颖的句子“密码无解,图腾不息”“一只只鸿雁穿越秋天,穿过你的名字”“澜沧三江,爱恨横断”“冰雪之光,像时代对高原的又一次提问”。

当诗人的身心与这里的山水融合的时候,诗人赞美与感叹道“天路高莽,总有荆棘、鸟鸣,把我送回童年星辰的旷野”“红珊瑚托来欢笑,雪域母亲古海倩影,我爱她们”“门开了,门的接纳,糌粑用细小的粉末安慰,脚下的黏土用黄金沉淀”“亲人没有走远,我仍是故乡的鞋”等一些诗句,再一次证明了陈人杰已经全身心地投入到西藏山山水水之中。也正因为如此,西藏的乡村、西藏的城市、西藏的人民接纳了这一位虔诚的朝圣者。

《山海间》渗透着作者对妻子的思念之情。俗话说:“每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优秀的女人”,从该书中,读者仿佛看到了作者背后的那个优秀女人。一如诗中所载:“你说:/放心,我们的孩子/我照顾好,白云上的孩子/你轻轻擦去忧伤……”这是一个贤惠又善解人意的女人,读者眼前浮现出一个坚韧的女子细心照料孩子,无怨无悔地操持家务的画面。她不仅爱着自己的小家,还心系着祖国西藏的子民,希望丈夫能够为西藏的孩子们擦去忧伤。“并非为了挣脱被锁的命运/而是你的嘱托/需要月亮作为偏旁”,一个优秀的女人,能够成就一个男人,也同时成就了美好的诗篇。由此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妻子有一种大爱的情怀。

作者穿行于西藏的山海之间,无时无刻不思念着妻子。“所幸祖国够大/够有情人相识相拥/天意够美好/够你我流泪、引颈回望/在分飞天涯中/声声镌刻花草的书简”,一如诗中所描写的,作者感受一切的美好,都能想到妻子,并且把这种美好镌刻下来。正如卷三的注脚:“竟此一生,与子偕老,我的脚下藏着你的路。”

18、《奇迹》,作者韩东。

全书分“白色的他”“致敬之诗”“梦中一家人”“悼念”“时间与旅行”“奇迹”“心儿怦怦跳”七辑,收录了作者近年创作的125首诗歌新作。这些作品直接、具体地触及生活情状,其中不乏诗人写给毛焰、杨黎、钱小华等朋友的诗歌,以清晰、朴素、简洁的语言叙写琐屑平庸的“日常性”。诗集分了几个小单元:“白色的他”专写动物,“致敬之诗”则是写给友人和需要致敬者的,“梦中一家人”写家人,“悼念”写死亡并致敬亡者等,写得温暖而透彻,具有感人的力量。

19、《天空下》,作者路也。

《天空下》是路也创作的诗集,首次出版于2021年11月。全书分为三辑:第一辑写生活中的细微之思;第二辑则是一部游历之书,写的是个人内心冲突和个人心灵图景在自然风物上的投射;第三辑由两首长诗组成。在该书中,路也的目光既是向上的(追寻天空的玄深),又是向下的(面对大地的浑沉);既是向外的(朝万物敞开),又是向内的(探入心智内部);因此,她的诗歌中既有琐屑的日常,又有形而上的意绪;其诗歌的语调既包含了宣叙的絮语,又不乏内省式的沉思。

20、《诗歌植物学》,作者臧棣。

《诗歌植物学》是臧棣创作的诗集,首次出版于2021年11月。《诗歌植物学》为臧棣自写诗以来,关于植物的诗歌全集,全书290首,涵盖了日常生活中所能见到的全部的植物,是诗歌史上罕见的集中书写植物的诗集,也是臧棣诗歌中独树一帜的一脉,有着高度的丰富性和充足的话题感。它载负着古老的基因,回应着世界文学中现代诗的植物学,如歌德的《植物的演变》、梭罗的《相信种子》、惠特曼的《草叶集》,还有扎根在现代都市的《恶之花》。

五、散文杂文奖

21、《回乡记》,作者江子。

《回乡记》是一部从文化深层次的独特角度去解读中国当下乡村变迁的大书,也是一部试图打通历史与现实之书,而不仅仅是一部停留在一般现象、社会学意义上书写的作品。

以江西吉水赣江以西区域的历史与现实的记忆为基准,全面记录了新时期环境下的农民发展的进程,传统与现代,异乡与故乡,出走与回归、新乡贤的情感和命运等多层的农村地域文化尽现眼前,以图全息呈现一块经典乡土的历史与现实。展示了一个叫下陇洲的小小村落及其所属的赣江以西地区在历史的进程中所担负的喜与乐,爱与愁,进步与落后等农民问题。在作者近乎田野调查的描述中,农民的切实问题被形象地记录下来,从而也为读者刻画了一幅转型时期的现代农民生活的“清明上河图”。

22、《大春秋》,作者李舫。

《大春秋》由二十三首诗词出发,《大春秋》分为三辑,分别探寻诗词里的“士”“脉”“道”,从春秋战国到唐宋明清,从千古名士到悠悠古城,从人文胜迹到山川天地,在这些恢弘浩荡而又沉郁厚重的历史与文化场域中,作者漂泊、寻觅、思索、叩问,眷念、批判、热爱、忧契,酣畅淋漓地书写了一幅幅磅礴丰沛、蕴思深刻、充满传奇与智慧的大历史大文化景观。

在作者看来,正是在春秋时代,人类文明完成了思想的第一次重大突破。春秋何以大?这当然离不开时代本身的丰富与博大,但作者还赋予它一种象征的意味,“大春秋”寄寓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正是得益于这种文化精神的滋养与浸润,中华民族始终怀揣理想与信念,虽历经劫难,却顽强坚韧、不屈不挠。由此,“春秋”不再只是历史时间范畴,对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追寻与阐释,是支撑作者以历史笔记的形式进行梳理、致敬和文学书写的根本动力所在。

23、《大湖消息》作者沈念。

《大湖消息》记录了沈念二十年百余次去往东洞庭湖湿地、长江集成孤岛的见闻与思考。作者历数候鸟、鱼类、麋鹿、江豚等生物在时代变迁中的命运遭际,细致呈现洞庭湖区人与物的复杂纠葛,向人们描画大湖的过往与新貌,展现了一个生态行动主义者的人文关怀。特别是记叙人和这片土地的命运交集,各种不同的故事,折射出活着之上的喜怒哀悲,像一面面镜子,映照出生物的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曲折与前行,展示出时代变迁中生态、人世间的渐变和嬗变。

让经历者去讲述,让在场者去呈现,这是《大湖消息》上篇的处理方式。而在具体审美方向上,上篇四篇作品各有不同,越冬的水鸟篇宽阔而驳杂,里面有着世间万象。麋鹿篇则柔美而细腻,江豚篇有着时间的纵深感,黑杨篇则是现实感突出。这个散文集的下篇,同样由四篇作品构成。下篇的这些作品,从整体上观照的话,讲述的是一顷湖水对人们的渗透和影响,这些人间生活与上篇中的动植物主体形成一种映射和互补的关系。在渗透层面上,有劳作习惯的坚硬存留,有溺亡对家庭的转折性影响,有大湖对远方他者的接纳,等等。处理方式上,下篇中的四个散文叙事性明显加重,每一作品皆以个人或家庭为对象,由内而外地去呈现他们的悲欢离合,而大湖则如同黑夜里的山系,隐藏在暗处,却制衡着人们的生活。

上下篇对照着阅读的话,就能够明白,人们的欲望改变着大湖的面貌,而大湖自身的自主性,同样改变着人们的思维和情感。人与湖间的关系如何安放,通过各种绵密的故事,作家也给出了自己的思考,即动态平衡中的尊重、爱惜和敬畏。

24、《月光不是光》,作者陈仓。

《月光不是光》是一本为故乡而歌,共收录七篇大散文,包括《我有一棵树》《月光不是光》《哥哥的遗产》《拯救老父亲》等,为当了一辈子农民的父亲而歌的作品,收录的作品描述了改革开放至今城乡变迁给身在其中的主人公们带来的各种情结,是乡愁,是亲情,是对过往生活的依恋,是对当下瞬息万变生活的恐惧与适应,反映了农村的巨大变化给远离故乡、重返故乡的人们带来的心灵的震动。

其中,《我有一棵树》讲述了一个农民、一个村庄和形形色色的树木之间的命运纠葛;《月光不是光》描写的是进城打工者带着孩子回乡寻根的时候发现,农村变成了一个回不去的故乡;《拯救老父亲》讲述拯救病危父亲的过程,那是于无声处惊心动魄的过程。

作者对“离去——归来”这一古老而鲜活的重大命题的自觉承续和反复谱写,是因为它是榨取个人经验、寄托内心情感、链接城乡密码、观察世态人情、记录时代变迁的一个绝佳切口和载体。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乡愁,而是在思索着故乡之下的灵魂归处。在书中,作者以自己的故乡塔儿坪为背景,回忆了父亲、哥哥及其他亲人,展现了父子亲情、乡土风情,讲述了改革开放至今城乡变迁给身在其中的主人公们带来的各种冲击和从城市到农村、从农村到城市这个循环过程中的人性冲突。这既是乡愁、亲情,对过往生活的依恋,更是对农耕文明和现代文明和解之道的探求。

25、《小先生》,作者庞余亮。

《小先生》一共写了三方面内容:

一、学生们的成长,记录了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一个个充满童真童趣的瞬间,一幕幕发生在孩子生活中的故事:跳大绳的女生、啃手指的男孩、淘气的纸飞机、欢笑的泥操场。

二、老校长、总务主任和老教师们生活工作的经历以及他们的奉献。

三、庞余亮18岁到33岁的个人成长。

《小先生》写庞余亮自己与学生教学相长的故事,以及从学生和学校这个窗口目睹到的种种社会之怪现状。《小先生》接续现代以来贤善与性灵的文脉,以散文笔法结合儿童化视角,呈现爱与美交织的乡村教育往事。

《小先生》既没有华丽堂皇的辞藻,也没有轰轰烈烈的情感,也许因为同是“先生”的身份,让人在阅读时产生了强烈的共情,这种共情来自作家笔端真挚、自然而又温暖、从容的时光抒写。

六、文学理论评论

26、《新时代文学写作景观》,作者杨庆祥。

《新时代文学写作景观》是评论家杨庆祥创作的文学评论集,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共七篇文章,从宏观角度围绕青年写作、非虚构写作、新南方写作、科幻文学、政治抒情诗等论题展开宏观论述,“下编”的九篇文章则从微观方面入手,皆为作家作品论,围绕以徐则臣《北上》、李修文《诗来见我》、鲁敏《奔月》、葛亮《阿德与史蒂夫》、付秀莹《陌上》、张悦然《茧》、孙频《光辉岁月》、胡竹峰《中国文章》、王威廉《野未来》进行阐释,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写作的蓬勃之气。书中的言说,是指向当下和未来的思想试验,是有活力有潜能的思想纲要。它是对个人如何言说、如何行动的探索与提示,也试图建立召唤结构和希望原则,籍此寻找有共同信念、共同目标的“骑手”或“同路人”。

27、《批评的返场》,作者何平。

《批评的返场》分为“思潮”、“作家”与“现场”三辑。“思潮”,是对改革开放时代,尤其是新世纪二十年中国文学的勘探和思考,涉及改革开放时代中国文学整体观、文学和代际、文学和新传媒、世界文学和中国经验、青年写作和公共生活、多民族文学共同体等文学议题。“作家”,是一辑作家作品评论。五个作家,从生于1959年的阿来,到生于1969年的邱华栋,均成名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年代,是宽泛意义上的“同时代作家”。他们曾被命名为“新生代”,至今依然是中国文学最有活力的部分。“现场”,是一份私人文学档案。从2017到2021年,《花城关注》已做了五年,共三十期。这是一次实践意义上的“批评的返场”,作者希望借此重建学院批评和文学现场的对话,发现文学新生力量,让中国当代文学的可能性和差异性浮出地表。

在《批评的返场》中,何平认为“批评家,尤其是年轻的批评家们要有理想和勇气成为那些写作冒犯者审美的庇护人、发现者和声援者,做写作者同时代的批评家。”对于“同时代的批评家”的呼唤,是出于一种对当下共同体的关切。“同时代的批评家”不会将文学现象区隔于自我的感受之外,不会将作家作品当作审视和辨别的对象,借用阿甘本的话来说,“同时代”意味着共同蘸取着时代的幽暗来写作。何平对话题、文学空间或作家群的关注表现出一种同时代的问题意识。

《批评的返场》重点评论的5位当代作家成名于1990年代,是宽泛意义上的“同时代作家”,且有一定的代表性。当谈论文学与县城时,他关注的是同时代作家中的张楚、黄孝阳、陈再见等。当论述地方性叙事时,他所思考的仍是共同生活的时代:“生活在全球化时代的新境遇里,地方日日新,我们的文学已然不是在福克纳、马尔克斯的时代叙述地方。当今时代文学如何叙述地方?”

28、《小说风景》,作者张莉。

《小说风景》是张莉创作的文学评论集,首次出版于2021年12月。

在书中,张莉用随笔式写作重读鲁迅的《祝福》、郁达夫的《过去》、沈从文的《萧萧》、萧红的《呼兰河传》、孙犁的《荷花淀》、莫言的《红高粱》、余华的《活着》、铁凝的《笨花》等,从这些耳熟能详的篇目中,发现读者们此前未曾窥见的小说微光;探索作家们的成长革新之路,思考他们如何在百年文学传统的脉络里确立自我风格。

29、《中国当代小说八论》,作者张学昕。

《中国当代小说八论》是8篇“作家论”的结集,这些首发于《钟山》杂志的文论,是关于莫言、贾平凹、阿来、格非、迟子建、苏童、麦家、余华8位中国当代作家的专论。面对这些持续写作30年以上至今仍在勤奋笔耕的作家,张学昕以多个文本个案见微知著,展开系统的文学批评、理论分析和艺术阐释,达成了对当代文学形态、特征的整体性阐释。

一切文学经典都是经典化的产物,而经典化总是集合了方方面面的合力,并且受到具体历史社会语境的影响。作家作品论则是在文学经典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优质的作家作品论同样也不乏学理性的深入,它一方面打开作家创作的历程和环境、作品的结构与细部,另一方面则让读者对它们有更为全面而整体的理解。就此而言,《中国当代小说八论》算是一种本色当行的批评文本,回到文学的主体本位,作为一项基础性的工作,为当代文学史的知识构建提供了参考资料和参差对照的阐释。

这部作品的各篇文论均以整体性视角统观各作家几十年的文学历程,立足于作家们的写作发生和各自的地理版图,对其各自独特的叙事形态、美学面貌和精神气度进行了宏阔的概括,阐释了他们作品的独特美学意义和重要文学价值。同时,张学昕也在思考8位作家的写作及其作品与时代、社会、民族的聚合,深入人性史、灵魂史、精神史中最深切的部分,阐释出作家及作品对整个社会与人类命运的思考与关注。

30、《编年史和全景图——细读<平凡的世界>》,作者郜元宝。

本文中,郜元宝通过详细分析认为,“路遥之所以采取目前我们所看到的《平凡的世界》的这种写法,一是不赶潮流,二是为传统现实主义复归这个使命所驱动,三是他认为他要写的内容只能用不断完善的现实主义手法来表现,四是他的强烈的为大多数人写作的读者意识。路遥是个很有决断力的人,想好了,就义无反顾。上述四个方面的考虑决定了路遥创作《平凡的世界》的方式,也决定了这本书日后奇特的命运。”

七、文学翻译类奖

31、《T.S.艾略特传:不完美的一生》 林德尔·戈登(英国) 英译汉 许小凡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9年1月

32、《奥麦罗斯》 德里克·沃尔科特(圣卢西亚) 英译汉 杨铁军 广西人民出版社 2018年10月

33、《我的孩子们》 古泽尔·雅辛娜(俄罗斯) 俄译汉 陈方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20年10月

34、《小说周边》 藤泽周平(日本) 日译汉 竺祖慈 译林出版社 2018年8月

35、《风的作品之目录》 阿多尼斯(叙利亚) 阿译汉 薛庆国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0年12月

文学翻译类奖的作品中,由许小凡译《T.S.艾略特传:不完美的一生》 、杨铁军译《奥麦罗斯》、陈方译《我的孩子们》、竺祖慈译《小说周边》、薛庆国译《风的作品之目录》摘得。该届鲁迅文学奖文学翻译奖的参评作品,在语种、体裁、译者年龄分布上,均体现出了很强的包容性和多样性。

王文瑶:

2秒前:作者在吟咏高尚的牺牲精神、美好的理想主义情怀、神圣的英雄主义价值观时,没有口号式的呐喊,而是将宏大叙事、历史印记融入鲜活的当下,以感情为切口,深入不同人物的内心,以艺术手法、人文情怀描摹人物的喜怒哀乐,让小说兼具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

曹玉媛:

9秒前:面对这些持续写作30年以上至今仍在勤奋笔耕的作家,张学昕以多个文本个案见微知著,展开系统的文学批评、理论分析和艺术阐释,达成了对当代文学形态、特征的整体性阐释。

Tellería:

1秒前:俗话说:“每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优秀的女人”,从该书中,读者仿佛看到了作者背后的那个优秀女人。

菊池隆則:

3秒前:在花草踪迹难觅、杂石荒凉遍地的深山矿区中,作者讲述了围绕移植一棵茂密而孤独的胡杨树到学校发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