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精神】周光召:中国目前最需要的是“颠覆性”创新

发布日期:2024-09-19 24:23

来源类型:猛犸视频 | 作者:Lépine

【澳门金牛版正版资料大全免费】【新澳开奖记录今天结果】【2024年新澳门王中王资料】【管家婆最准一肖一码】【新澳彩开奖结果查询】【澳门王中王100%的资料老澳门】【4949澳门免费资料大全特色】【2024今晚澳门特马开什么号】【2024澳门正版精准资料】【2O24澳彩管家婆资料传真】
【494949澳门今晚开什么】 【2024新澳免费资料】 【澳门六开彩精准资料大全】

周光召是我国著名的理论物理、粒子物理学家,于1996年5月和2001年6月先后当选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五届和第六届全国委员会主席,2006年5月被授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周光召同志连续两届出任中国科协主席,他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牢牢把握科协发展大局,直接领导创立了中国科协学术年会制度,精心指导打造青年学术年会、青年科学家论坛等具有广泛影响的学术交流品牌,通过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奖等奖项拔擢才俊、奖掖后学,举荐表彰了一大批科技创新人才,推动制定实施了世界上第一部科普法,设立了“全国科普日”,身体力行地甘当科普工作的“领路人”和“开拓者”。

今天,我们特摘编了光召主席《中国目前最需要的是“颠覆性”创新》《加强科学普及,弘扬科学精神等文章中的部分内容,以此缅怀!

周光召

中国目前最需要的是“颠覆性”创新

(2007年12月)

与新中国成立时期“两弹一星”工程的研发时代相比,现在科研人员的科研和生活条件都改善了很多。那时中国的很多科技创新都是在物质条件相当差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因为有科研工作者们这种报效国家和按照科学规律办事的精神。在物质条件相对较差的时候,精神还是会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是中国,世界范围也是这样,上世纪科学界最重要的3个发现:相对论、量子力学、DNA的双螺旋结构,都是在相对困难的条件下产生的。

现在,一提到我们的科技创造力低,首先埋怨的就是投入不够。我认为,硬环境的创造,比如投资、设备、基础设施建设等,是科学研究的必要条件,但绝不是充分条件。更重要的是软环境的建设。我们要问:现在的科研选题,是不是针对国家面临的重大问题?我们是不是把自己的精力集中到了这些重大问题上?我们有没有建立能激发所有人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创新环境?有没有一个目标能够把大家凝聚在一起?如果没有超前的战略部署,没有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要想取得重大科学成就是很困难的。最多是做一些枝节性的论文,或者在人家的重大发现基础上去做一些渐进性的改进。

我们都知道,美国获得的诺贝尔奖是最多的,这与它的教育和科研体系有很大关系,也就是说与它的软环境有很大关系。但美国模式也不能简单地复制,世界上每个国家都应该有自己的特点。比如说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最困难的时期,形成了量子力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有影响的犹太籍科学家都已离开,德国分裂成东德和西德,经济被摧毁,国家面临空前困难。德国科学界在很差的条件下,一方面不断争取政府增加投入,一方面团结德国科学家,一步一个脚印地坚持创新。在那里,你很少看到急于求成的浮躁心理。近年来德国人获得的诺贝尔奖也逐渐多了起来。

回顾“两弹一星”的研究,那时候团队精神和学术民主的氛围都很好。拿今天的话来说,是软环境很好。解放之初,全社会形成了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的氛围,吸引了数万名知识分子从海外归来。这些人的回国,不仅仅是因为向往新中国,也是被当时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所吸引。而且,除了周恩来、聂荣臻、陈毅等领导人真心实意地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外,中国政府还对核武器研制进行了战略部署。正是当时整个社会尊重科学和知识的氛围,培养出了一大批新中国自己的技术骨干。参加“两弹一星”研制的一大批人都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我自己就是在1954年毕业,走上科研道路,加入这一队伍,逐渐成熟起来的。这支队伍从组建开始,就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团队精神。当时,我们完全是针对问题本身展开各种讨论甚至争论,根本没有等级和身份方面的顾虑和限制。大家都积极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希望自己的想法被大家讨论,早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现在,这种情况很难看到了,反倒经常出现两种不开放的情况:一是缺乏学术民主的氛围,往往是院士或领导一讲话,就再没有人敢讲话了;二是实行不必要的封锁,大家都生怕自己的想法被别人知道了。

事实上,要完成重大课题的研究,就需要很多学科的专家共同参与。“两弹一星”是这样,刚刚发射的“嫦娥一号”也是这样。但现在,部门之间、学科之间的协作和交流越来越少了,更不用说激烈的争论。而当年我们没有上下级之分,也没有说谁是教授、谁是刚毕业的学生,大家都可以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进行争论。

现在大家都在提创新,一般来说,创新分为两种,一种是渐进性创新,一种是颠覆性创新。中国目前最需要的是颠覆性创新。2007年是半导体发明60周年,同时也是超导理论发现50周年。有一位科学家在这两个领域都取得了重大成就,两次获得诺贝尔奖,他就是巴丁。巴丁很聪明,但他和社会是融合在一起的。他会去适应社会,比如去搞地质勘探、当海军等,都很出色,但最后他放弃了这些高薪工作,绕回到自己喜欢的领域。而现在有的人却很脆弱,经历这样一番波折,可能就不行了。

有人会问,在营造创新环境中,究竟应该怎么处理好集体和个人的关系?这确实是一道难题,但也和我们以前的措施有关系。我们总是抓住复杂问题中的某一方面进行强调,但很多东西强调过头,就会走到反面去了。比如说,在很长时间内,我们的很多奖励都给了集体。强调集体过头了,就扼杀了个人的积极性;后来我们又只奖励个人,只突出个人的成就,这就产生了另一方面的影响:在需要形成强大的科研团队时,不利于凝聚一大批人去解决复杂的科研难题,因为每个人都可能会考虑自己在团队中的位置、能不能得奖。如果不在得奖之列,就很可能失去参与这件事的积极性。其实,这个问题在世界范围内也存在,也有可借鉴的例子和解决办法,2007年的诺贝尔和平奖奖给了一位个人(戈尔)和一个集体(IPCC),这可不可以供我们参考呢?

处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关系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几十年来我们一会儿强调基础研究,一会儿强调应用研究,而且常常矫枉过正。强调基础研究,就一切都以论文发表为标准;强调应用研究的时候,又要求所有的研究所开门办所,到工厂中去找课题。这种跷跷板式处理问题的方式不行,恐怕要考虑平衡木式的处理方式。

加强科学普及,弘扬科学精神

——在全国科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1996年2月7日)

我国的科学普及事业成绩不小。但是,它还需要大大发展,需要更多的理解和支持——来自政府的和民间的、道义上、舆论上以及经费上的。能否获得这样的支持,既取决于国家的财力物力,也取决于公众的科学素养,取决于公众理解科学的水平,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我们的科学普及、宣传是否卓有成效。仅仅就此而言,我们科学工作者也是任重而道远的。尤其是在科学技术第一线工作的专家、学者们,就更有必要在百忙之中以饱满的热情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优秀科普作品。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科学事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多学科的渗透往往会导致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科学家应在更广阔的背景下思考和工作,在进行科学探索的同时,热心科学交流和科学普及活动。科学探索要产生重大影响,必须得到公众的充分理解和支持。因此,科学家本人往往也是科普事业的直接受益者。

科学技术与建设精神文明

(1999年11月)

科学精神七个要点

科学精神就是彻底的唯物主义精神,它的要点可以概括如下。

1. 科学认为世界是不依人们主观意志决定的客观存在,要求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运动规律,因此客观唯实、追求真理是科学精神的首要要求。

2. 科学认为世界的发展、变化是无穷尽的,因此认识的任务也是无穷尽的。不断求知是科学精神的要求。

3. 科学要追求真理,不盲从潮流,不迷信权威,不把偶然性当作必然性,不把局部看作全体。不轻易相信未在严密科学方法下经过反复实验证明和严格科学推理的所谓的新发现。科学的怀疑精神也是科学精神的组成部分。

4. 科学认为具体的真理都是相对真理,都有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因而是可以突破的,新的发现将拓广原有的真理,使之适用于更大的范围和更少的条件限制,创新精神是科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相对论和量子论都拓广了牛顿力学,并适用于更大的范围。

5. 科学又认为相对真理是不断逼近绝对真理的,绝对真理是由相对真理构成的,在每一具体真理适用的范围和条件之内,它是不能违反的。新发现的真理必须包含原有真理的内容。例如,相对论发展了牛顿力学,但当运动速度变小时,相对论就自动趋于牛顿力学。可以说相对论的内容包括了牛顿力学。创新应当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继承一切为科学方法所证明的客观规律和正确理论,是科学创新精神的必要组成部分。

6. 科学已成为社会主要实践活动之一,是社会有组织的群体活动。因此团队精神、民主作风、百家争鸣等都是科学精神的组成部分。

7. 科学不仅要认识世界客观规律,创造新的技术和新的知识,而且要参与社会的变革,促进社会的进步。要从理性的认识发展到变革的实践,这也是科学精神的要求。

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开幕词

(2000年9月17日)

在21世纪,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将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学与技术的密切结合和相互作用将更加紧密,从科学发现、技术创新到转为商品的周期会越来越短。信息科学技术和新材料将继续发挥前导作用,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和纳米科技将获得空前发展,成为未来科技的核心,空间科学、地球科学、海洋科学、资源环境科学和新能源技术都将成为高速发展的前沿领域。高技术将成为市场竞争的重要领域。科学在继续分化的同时,将更多地呈现交叉和综合的趋势,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会不断涌现,自然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和社会科学家将在全球范围内密切合作协同,研究复杂体系,为解决人类面临的诸多全球性问题提供科学依据。科技发展使人类有可能对自然资源更加合理利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科学普及在21世纪也将会提高到更重要的位置,未来科学技术不应是专家的专利,而是公众都可以享有的人类精神文明成果,公众科学素质的提高、科学精神的培育、科学思维方式的形成,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将显得日益重要。

进入21世纪,我国将开始实施第三步战略部署,进入加快推进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在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要在新世纪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推动科学进步,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从国情出发,实现跨越式发展,这是我国当代科技工作者的历史使命。我们要努力创造宽松的学术环境和学术氛围,进行无拘束的学术交流。要开展跨学科的综合性探索,启迪思维,开阔视野,产生创新思想和新的知识生长点,不断发现和培养在下一世纪能肩负发展中国科技重任的优秀人才。

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开幕词

(2003年9月13日)

科学技术是促进经济发展的第一生产力,也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在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可持续发展的所有领域都对科学技术提出了迫切要求,只有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提高发展过程中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才能走出经济效益低、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的恶性循环低谷。正确理解和合理运用科学技术进步带来的新知识,可以开拓新的可利用的自然资源领域,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提供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有效手段,同时为有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有效手段,促进可持续发展管理水平的提高。同时也要提高公众对科学伦理的认识,防止某些人对科技知识的滥用。

根据我国国情,要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发展水平,只有人均拥有的知识量和人均消耗物质中的科技含量高于世界水平才有可能,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其难度要比国外大得多。因此,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进程中,科学技术的引导和推进作用显得尤其重要。科技工作者作为掌握先进生产力和创造先进文化的群体,要努力探索资源、环境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生产和消费模式,这是我们科技工作者可以充分发挥作用的重要领域,也是我们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

中国科协2004年学术年会开幕词

(2004年11月20日)

当前,科技工作中也存在着许多不协调的问题。比如,在为经济服务工作中重生产线和先进设备的引入,轻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片面理解科技,忽视了科学与技术既有紧密联系、又有质的区别,忽视了科学理论、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在文化、哲学和建立科学人生观中的重要作用,也常常忽视科技为社会发展服务和科技自身的发展。在科普工作中,比较重视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实用技术的推广,帮助群众改善物质生活,对全面提高公民科学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注意和落实得不够。在科技工作管理上,重科技立项和研究基地的硬件建设,轻学风、科学道德和科学精神的倡导,开放流动和学科交叉不易实行,部门分割、行业分割、条块分割仍然严重,造成了资源浪费和低水平重复。在科技成果评价上,重近期论文数量、轻长远实际效果,重个人名次、轻团队贡献,使科技人员急功近利、追求数量、不讲质量,分散单干、不愿协作。个别人甚至抄袭剽窃、伪造成果,败坏科技界的学术风气。这些重要问题都需要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加以研究和解决。

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开幕词

(2005年8月20日)

最近中央强调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目标,要求政府各部门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和政策,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和保障条件。至此,我国科学技术大发展的外部条件已经基本具备,大发展的时机已经到来。为此,我们要处理好学科和任务、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有所为和有所不为、集中和分散、重点和全面、单科深入和交叉融合、个人和团队、老中青、产学研、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及知识普及等的关系。这些关系都是互相依存而又互为矛盾的统一体,其中的一方在某些条件下将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无疑,在一段时间内,矛盾的主要方面通常是工作的重点,没有重点就没有政策,就不能有所为有所不为。在确定重点的同时照顾能推动非重点的一方发展,达到双赢。但重点过度膨胀则会造成对方衰退,反过来又会阻碍重点自身的发展,甚至更大的衰退,造成矛盾主要方面的相互转化。一度过分强调应用开发而忽视基础,因不掌握基本规律而没有创新的应用成果;反过来又强调基础而忽视应用,只强调发表论文而不同时着力成果转化,与社会和经济发展脱离,因而得不到社会的重视和支持,基础研究也不能持续发展。我国历史上为此曾经出现过多次反复,值得深刻总结、引以为训。

中央要求把推动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科技界对此肩负着历史使命和重要责任。科协及所属学会要组织和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树立实现国家现代化的远大理想,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从个人、局部、眼前利益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满足于跟踪、模仿、外围打工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大力加强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和在引进先进技术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再创新。我们要努力开创知识前沿的新领域,为我国和世界科学发展作出重大贡献,要在若干重要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企业和品牌,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要创造宽松的学术氛围,允许失败,充分发挥科技工作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敢于标新立异。在创新这个问题上,不应该有权威意识,要树立自信心,开展严肃的学术争论,发展学科交叉融合,促使新思想不断涌现、新人才迅速成长。各级科协及所属团体要努力营造贯彻“双百”方针的学术氛围,提高学术活动的水平和质量,活跃学术思想,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不断繁荣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来源:中国科学之声

排版:刘洞天

审校:李婧涵

贝丝·涅斯格拉夫:

7秒前:我们总是抓住复杂问题中的某一方面进行强调,但很多东西强调过头,就会走到反面去了。

丹妮·海芙琳:

4秒前:大家都积极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希望自己的想法被大家讨论,早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李轩:

1秒前:因此团队精神、民主作风、百家争鸣等都是科学精神的组成部分。

谷淑君:

1秒前:我国历史上为此曾经出现过多次反复,值得深刻总结、引以为训。